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历史(统考)

睦霖题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历史(统考)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课文摘录:200年,袁绍挥兵南下,曹操率兵与袁绍大军在官渡展开激战。曹操派兵偷袭袁绍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绍因此战败。官渡之战后,曹操陆续吞并河北诸州,统一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208年,曹操率兵南征,试图统一全国。寄居荆州的刘备与江东的孙权结盟,共同抵抗曹操。曹军不善水战,只得将战船首尾相连,联军采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曹军。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战败后,退回北方;刘备入属,攻占益州。孙权则进一步占据岭南,巩固在东南的统治。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正确答案: 【参考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有关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的历史纪录片)师:同学们,对刚才观看的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1:东汉王朝的统治在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风雨飘摇。师:嗯,总结得很好,请大家看下面一段视频。(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三国演义》中有关诸侯大战的视频)师:看完这段视频,大家又有何感想呢?生2: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天下陷入群雄逐鹿的时代。师:很好。东汉时期结束后就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根据“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规律,在分裂时期会由谁来进行角逐完成最后的统一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讨的。二、讲授新课师:我们说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诗人,请同学们阅读曹操的《龟虽寿》。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雄心壮志。那么,曹操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呢?(教师要求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内容,自行归纳)师:曹操实现目标的第一步是什么?生3:迎接汉献帝,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生4:你说的不对,曹操应该是先打败盘踞在北方的各路军阀,再逐渐统一全国。师:后面的同学说得对。(结合挂图,教师将曹操与袁绍间的官渡大战予以讲解,阐明该战役对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性)师:那么,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他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呢?生5:统一南方,进而统一全国。师(展示当时形势图):当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学生看形势图共同回答: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情境创设: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师: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学生讨论,最终得出必须联合东吴政权共同对抗曹操的结论)师: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观看完后,师生一起归纳,并填充下表)小组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完毕后举手讲述自己的看法:(1)曹操自恃有20万大军,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2)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在南方容易得传染病。(3)采用战术错误,用铁链把战船连起来。船一着火就会很快蔓延。三、课堂小结曹操凭借自己的优势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坚实基础。赤壁之战则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四、课后作业请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任选一题,自行排练历史小短剧,在下一次历史活动课上进行表演,并评出最佳小组。五、教学反思对于授课内容中大量涉及历史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将这些内容与历史小演讲、历史小短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将学科知识和寓教于乐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