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文化要略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中国文化要略

简述理学。

正确答案: “理学”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
理学的形成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儒学内在的变化,即经魏晋隋唐儒家学者已摒弃了汉儒琐碎章句之学,转向探求儒学的“原道”和“原性”,如唐代韩愈、李翱所主张的那样;二是佛教思想的流行,特别是禅宗所宣扬的心性说,给儒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因而在北宋初年便有胡瑗(字安定,世称“安定先生”)讲“砥砺气节”,孙复(因居泰山,世称“泰山先生”)讲“经世济人”,他们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所以胡、孙二人实开“理学”先河。
孙复之学,传于张载(世称“横渠先生”)。张载以“气”来解释各种事物的生灭变化,主张人应通过努力获得完美的“天地之性”,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因张载居于关中,他的学说被称为“关学”。
胡瑗之学,传于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学说源于道家的太极和阴阳五行,著有《太极图说》,以“无极而太极”来解释宇宙生成,而以“中正仁义”为人生之大道,其学说被称为“濂学”。周敦颐又传于程颢(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兄弟。二程认为“理”既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则,也是社会伦理纲常的最高原则,它“在天为命,在人为性”,人与宇宙只为一体,知识和真理只在内心,欲明天理,只须识心见性。因二程是洛阳人,其学说被称为“洛学”。经过二程的努力,理学大大发展,于是,周、张、二程,称为北宋“理学四大家”。
二程之学至南宋传于朱熹(世称“紫阳先生”)。朱熹继承北宋诸儒,糅合佛、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以“理”和“气”解释宇宙、人生,认为“理”是形而上的绝对真理,“气”则是形而下的由“理”派生出的具体物质。阴阳二气交合变化,才生成金木水火土五行。朱熹认为,理气相合而成人,气中之理,即是人性。气有清浊,性有善恶,所以要居恭持敬,明德修道,以便去浊还清。他的学说与二程一脉相承,故合称“程朱理学”。因其长期在闽中讲学,故成“闽学”,与周、张、二程并称“濂、洛、关、闽”四学。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世称“象山先生”),见解与朱熹不同。朱熹主要继承了二程的“理”,认为人性即是真理;陆九渊则主要继承了二程的“心”,认为人心即是真理,断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强调“心”与“理”合一,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自己心中。朱、陆二人经常展开论辩。
明代的陈献章(世称“白沙先生”)上继陆九渊,下启王守仁,本习朱学,后来的思想境界却转入陆学。他的学说是“以虚无为基本,以寂静为门户,以宇宙万象为轮廓,以日常生活为功用”,主张“天地因我而立,万化因我而出,而宇宙自在我心中之中”,实际上就是陆九渊的“吾心即宇宙”“万物皆备于我”的道理。陈献章一派被称为“白沙学派”。陈献章有弟子湛若水(世称“甘泉先生”)与王守仁齐名。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是“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这就是“知”,而内心代表真理的“知”就是“良知”,“良知”表现于行动就是“良能”。“知”表现于“行”,而不“行”就是不“知”,这就是“知行合一”。一个人如果能不断发掘和表现良知,就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达于至道。 
李贽,号卓吾,后世多称李卓吾,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许多著作。他个性倔强,感情奔放,而又愤世嫉俗,其时正当王学流行时。他反对儒家的名教,反对专制统治,提倡个性自由和社会解放,反对泥古崇圣,主张学贵自得,认为儒家经典并不是“万世之至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公开宣扬自私是人的“天性”而不是罪恶,用以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斥责一些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的这些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社会意识,却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被捕入狱,自杀于狱中。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