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文学理论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文学理论

有人认为,典型就是代表了某种性格类型的形象。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个观点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正确的,但在现在的语境之下是不对的。
(1)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最初的意义在希腊文中就有模子的意思,意谓典型就像同一个模子可以铸造出许多同样的东西一样,也是通过一个形象反映了某一类人的性格特点,所以这个术语最初强调的是形象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从典型理论发展的阶段看,17世纪之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类型说,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18世纪以后,开始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趋于成熟,把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早期的“类型”概念以寻求某一类事物的共性来调解个别与普遍的矛盾,试图超越个别的局限,追求某种普遍性。所以这类形象所表现的其实是同类人的共性而不是共性在个性中的特殊表现,以至使形象成为一种符号、图式或概念。而“典型“概念则强调人物的整体个性,如黑格尔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能够“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典型人物以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相关的某种底蕴,从而成为人们观照生活、理解人生和洞愁人性的社会蕴涵对象。
(3)在当代的文学理论中,有人将典型人物划分为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和心态人物。其中扁平人物有类型化特点,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圆型人物则有性格复杂丰满、人物具有立体感的特点,这些人物往往有一个核心性格,同时又体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心态人物是指那种着重展示内在心理过程,表现某种精神体验的人物形象。对于心态型人物,作者并不着重其外在形貌和行为的描述及其性格的刻画,而旨在通过人物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来展示其内心生活的因景,表现某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因而这种人物的外在可感性和性格特征都比较模糊,而内在心理过程的展示却非常具体、细致,主观体验的揭示极其深刻,也能在读者的心理层次上引起强烈的共鸣、震动。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圆形人物、心态人物均不能用“某种性格类型“来概括,因此上面的判断是不对的。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