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音乐史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历史学)>中国音乐史

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如何?

正确答案: 宋代自建立之日起,社会逐渐稳定、经济不断发展,工商业空前繁荣,都市发展尤为迅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层。为了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各种各样的市民文化层出不穷。琳琅满目、世俗情趣浓厚的音乐形式,活跃在城镇中的瓦子勾栏、艺场酒楼等娱乐场所之中。
以娱乐为主的商业集中点“瓦子”(又称“瓦舍”、“瓦肆”)和瓦子中民间艺人表演的场子“勾栏”,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容纳人数之广,在宋代笔记《东京梦华录》中可略窥一班;在汴京,“大小勾栏五十余座,”有的“可容数干人。”除了瓦子勾栏之外,茶坊、酒肆、歌馆及寺庙中的音乐活动也极为活跃。它们为各种技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在瓦子勾栏中,民间艺人的表演艺术形式种类繁多、技艺精熟。主要形式有:小唱、嘌唱、诸官调、杂剧、舞旋、影戏、说诨活、杂扮、叫果子等。其中,宋杂剧在瓦舍勾栏的社会艺术活动中吸收各种技艺而发展自身,成为一门颇具特色、遍布城乡的戏曲艺术。另外,勾栏中也汇聚了很多优秀的艺人,如小唱艺人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等人。他们日益娴熟的技艺使得众多市民为此着迷,往往“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东京梦华录》)。还有一些流浪艺人“路歧人”,在街头巷尾表演技艺,表演一些器乐合奏或类似鼓词、道情这样的说唱形式。
南宋民间还出现了一些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书会是指专门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其成员主要由一些失意文人组成。他们常被称为“书会先生”或“书会才人”。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术组成的行会组织。比如绯绿社(杂剧社)、遏云社(唱赚)、同文社(耍词)、清音社(清音)、绘革社(影戏)、律华社(吟叫)。这些行会组织对提高当时民间艺术的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宋代市民文化的蓬勃发居,促使音乐的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戏曲艺术得以确立和发展,从而替代了原来的歌舞艺术。各类丰富多姿的音乐艺术形式争奇斗艳,标志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宋代音乐文化向着普及面更广、综合性更强的艺术形式发展。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