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社区工作者

睦霖题库>公共事业技能鉴定考试>社区工作者

资料1.全民阅读是根据“世界读书日”演变而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6年活动开展以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教育部、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方式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 2013年,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文章《不阅读的中国人》在网络热传,并被一些报刊转载。这位印度人观察发现,中国人空闲时间爱玩iPad,却很少安静看书,不免担心“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尽管观点存在争议,但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同期韩国、美国、法国国民年人均阅读量都在8本以上。从数据上看,中国人确实落后了。 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并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继续修改完善。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曾在两会期间联名115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签署了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政府通过立法促进阅读风尚的形成。邬书林认为:全民阅读首先要立法,有了法律保障,才能调动各种资源,服务于全民阅读。事实上,呼吁全民阅读立法并不是一家之言,许多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曾经反复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国家能为全民阅读立法。这是软性法律,旨在通过立法保障公民阅读权利。”现代出版社总编辑臧永清表示,用法律手段保护公民特别是儿童的阅读时间,依法要求家长和学校必须参与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从儿童时期养成人们的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立法,国际社会早已有之。例如韩国早有《读书振兴法》;俄罗斯也颁布有《民族阅读大纲》;美国也有《卓越阅读法》,都是各国为推进图书、出版、阅读、公共图书设施等提供的国家保护措施。我国出台这一法令,不仅仅是追随国际大势,更是出于对普通百姓终身教育、素质提升的一种保护。同时,也有不少人指出,读书求知是无需外力强制的个体自觉行为,专门就读书来立法显得多余。有网友认为,“有心读书的人总能挤出时间读书,没有心境读书,立法也没有用处”,即依靠法律来量化阅读指标的做法“不靠谱”。 全民阅读立法基本精神与核心要义应是尊重、维护和扩大个人阅读权利,而不是对个体阅读行为的干预。“全民阅读”立法并不是以法律干涉公民的个人阅读行为,事实上想干涉也干涉不了,而只是以法律保障的方式,来为全民阅读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虽然对于阅读立法一事,大家的观点不一,但是对于培养国人阅读习惯、更好地实现深度阅读,有效阅读,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对此,专家和网友都表示,在立法之外,我们要做的还很多。推动全民阅读不仅需要激情,还需要脚踏实地。如何将全民阅读做好、做实、做到位,让全民阅读变成全民“悦”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资料2.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中国图书出版的品种和总印数已居于世界第一,仅2012年就出版了37万种图书,读者可选择的图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科技也使阅读载体变得更加多样化,只要愿意,互联网、电子阅读器、移动阅读等阅读终端足以保障我们“无障碍”的阅读。对读书人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是,正如KFC、麦当劳吃多了容易营养不良一样,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人就会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无疑,“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调查表明,仅有19.1%的人满意个人的阅读情况。 “全民阅读不仅是一项文化教育工作,更是关乎一个国家文明富强乃至始终保持蓬勃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文明成熟的重要标志。”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表示,政府不仅要倡导阅读,还要服务阅读,推动阅读。“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可以从阅读做起。”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 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繁荣和力量,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与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说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它的阅读的力量。因为阅读可以提高公民素质、纯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 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谈到个人爱好时,他说;“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你知道,承担我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推动全民阅读,已经被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但立法之外,如何让更多人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则更需思考。根据资料内容,联系实际,自拟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1000~1200字。

正确答案:期待立法推动全民阅读“华而有实”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将阅读的重要性总结为“三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阅读力,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竞争力。崇尚阅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更需要我们将读书的传统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博采众长中日益充盈、更加丰饶。
然而,“国民阅读状况堪忧”再次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与此同时,全民阅读立法引起了公众的广泛争议。“阅读立法”之所以产生争议,是不理解立法的用意所致。如果将其理解为国家“强制”老百姓阅读多少书,把阅读作为一项公民“义务”,显然有所偏颇;而如果立法是为了规定国家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为人们创造好的阅读环境,保障阅读权利,那么这一立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推动全民阅读,已经被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但立法之外,如何让更多人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则更需思考。事实上,人们对公共阅读资源的需求,反映出的是人们对文化服务需求的增长和公共文化现有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人们期盼的是人人都能享受均衡、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
大城市、市中心图书馆高端大气,小城镇难觅图书馆身影;农家书屋、留守儿童图书室难得开放,沦为摆设;社区图书室种类单一、更新慢……虽然我国公共阅读资源总量不断加大,但人均稀缺、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仍十分明显,全民阅读基础薄弱引人忧。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加大投入,满足城市、乡村的基本阅读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应当转变思路,从传统的管理思维转为现代的服务思维,主动积极地为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提供必要的、多元的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还应当营造全民阅读氛围,以行动带阅读,通过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民众阅读兴趣。
也必须注意,“阅读”绝不能简化为“读书”本身。立法推动全民阅读,政府层面更应该完成的是“硬件”的打造与提供;具体到读书的种类、书目的选取等,应该给予从青少年到成年人充分的自由度、开放的选择度。所以,针对立法推动全民阅读,要更多利用开拓阅读、发散阅读而非“规范阅读”甚至是强制阅读的方式,鼓励每一位公民的“阅读史”真正转身为“精神发育史”,为更好培养新一代的现代公民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如果说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决定着这个人的学习、创造和发展能力,那么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则决定着这个民族在文明之峰攀登的高度。所以,我们期待着立法推动全民阅读,能更多以“华而有实”的方式推进:既能在公共投入层面,多年如一日不吝真金白银“好钢用在刀刃上”不断投入,又能准确把握培育“为阅读而阅读”国民习惯的边界,成就一代又一代人优秀、卓越的“阅读人生”。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