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汉语史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

表示行为的单位词出现于什么时代?哪些行为单位词是从事物单位词转变来的?

正确答案: (1)表示行为的单位词(“次、回、趟”等)的产生,要比表示事物单位的单位词晚得多。在唐代以前,出来量词的意义用“再”之外,关于行为的称数,一律用数目字加在动词的前面,“百战百胜”。
(2)唐以后,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如:“回、次、”等,逐渐出现,一般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只有“回、次”两个字,“次”比“回”晚得多;此外还有“遭”字最初表示环绕或转动的次数,后来它的用法也一般化了,“贾客停非久,渔翁转几遭。”;“遍”字表示读书完毕的次数,后来也一般化了“走了七八遍。”
(3)表示时间长久的行为单位“场、番”都来自事物单位的“场”和“番”。
①.“番”字最初表示轮番的事物,“初番放出林”(第一批竹笋使它们成长为林);后来它的意义就和行为单位的意义没有分别了,“几年今夕一番逢,千古何人此与同。”
②.“场”字表示时间长久,可能起源于科场的“场”(参加考试的人在场屋中所费时间最久),后来用途扩大了,就泛指时间长久的次数了,“一场梦”。
③.至于像“顿、阵”等字也是先用来表示实物单位的,“顿顿食黄鱼”,“今朝一阵寒”,当行为单位发展出来以后,行为单位词和事物单位词有一个不同点:事物单位词一般是在名词前面,行为单位词一般是在动词的后面。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