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古代汉语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语言学)>古代汉语

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正确答案: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
汉初沿袭秦制。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
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这又是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基础。
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首长的权力后来日渐削弱,徒具虚名。隋朝由原来的行政总负责机构——尚书省(或尚书台)分演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部下设司),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基本未变。六部成立后,诸卿的职权逐渐变小,有的后来就裁撤了。
宋代中央由中枢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废尚书省,归并于中书。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