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伤寒论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医学)>伤寒论

何谓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如何?

正确答案: 太阳蓄血证是太阳病腑证之一。因太阳病表证失治或者误治后,邪气不解,循经入里而化热,深入血分与血结于下焦的证候,谓之太阳蓄血证。
《伤寒论》论及太阳蓄血证的原文主要有106、124、125、126条。关于太阳蓄血证的成因病机,根据原文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124条“太阳病六七日……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125条“太阳病”及126条“伤寒有热”等所述,可知本证形成于太阳病之后。太阳病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深入血分与血结于下焦,而瘀热内结则是其病机。
太阳蓄血证是太阳经腑表里同病。其临床既有表证仍在之发热恶风寒等表证;又有其人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少腹硬满等瘀热互结之里证的表现。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根据蓄血的轻重、病势的缓急分为三种证型辨治:
①蓄血轻证原文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太阳表证未解,邪气随经入里化热,深入血分与血结于下焦故致此证。患者既有表邪未解之表证,又见少腹急迫结痛,烦躁不安、时有神志错乱如狂,舌红瘀紫,渴饮便秘等的瘀热内结之里证。惟其瘀热初结且较轻浅,在邪正交争过程中,若瘀血自下,邪热可随瘀而去,病有自愈之机转,故称“血自下,下者愈”。若病情稍重,瘀热不能自下者,当用药物调治。惟其时表证未解者,应暂缓攻除瘀热,以免随引邪内陷,宜遵先表后里之法,待表证解后,纯属瘀热里证时,才可用桃核承气汤泻热逐瘀。
桃核承气汤是治疗蓄血轻证的主方。方中桃仁活血化瘀,大黄苦寒泻热,逐瘀通经,芒硝泄热而软坚散结,桂枝宣阳行气、通经活血,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泻热逐瘀之效,适用于蓄血轻证。服药后,患者大便出现轻度溏泄,这是瘀热下泄之征。
②蓄血重证原文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患者虽然表证仍在,但是精神失常、神志完全逆乱而发狂,并见小腹硬满,小便自利或身体发黄,舌红紫暗,脉沉涩滞或沉结等。“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言其成因及病机。其瘀热互结较深、病势较急、病情较重,属太阳蓄血之急重证。虽属表里同病,但里证急重,故径取抵当汤破血逐瘀泻热而治其里。
抵当汤以水蛭、虻虫破血逐瘀,桃仁、大黄逐瘀通经、泻热导下。四味集活血化瘀药之大成,力峻效猛,可直抵病所攻而荡之。惟适用于蓄血重证而病势急迫者,服药后,瘀血当随之而下。
③蓄血缓证原文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此证瘀热内结虽较重,但病势较缓。临床以发热、少腹满、小便自利,舌红紫暗,脉沉涩或沉结等为辨证要点。故治以抵当丸,泻热逐瘀,峻药缓图。
抵当丸药物组成与抵挡汤完全相同,但水蛭、虻虫各减少了1/3,桃仁增加了1/5,病情将汤剂改为丸剂,其破血逐瘀泻热的作用也较抵挡汤缓和,故为逐瘀泻热之缓剂。患者服药后,“晬时当下血”,一昼夜后瘀热才可能攻下。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