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00141发展经济学

睦霖题库>高等教育经济类自考>00141发展经济学

刘易斯、哈里斯、托达罗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分析有何启发作用?

正确答案:刘易斯(Lewis,W.A.)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其中最著名的。他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分析了劳动力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制造业部门之间流动的特殊现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工资是由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决定的,而且在一个要素有效配置的经济里,劳动在各个行业中的边际产品价值应该相等,否则就会引起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转移。但是,在发展中经济里,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价格并不是按边际产品价值原则决定,因此保留着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是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其对劳动力需求的原则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应该大于或等于现行的工资水平。由此可见,两个部门的边际产出是不一致的,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传统部门里的农民收人水平。在刘易斯看来,传统部门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则不存在,这是二元结构经济里的一种特有的失业现象。如果劳动力的流动不受限制,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必然大量涌向工业部门,经济发展就表现为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张,直到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全部吸收完,二元结构消失。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往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已经出现大量失业的情况下依然源源不断地移民城市,刘易斯的理论在解释这一现象时缺乏说服力。
哈里斯(Harris,J.R.)和托达罗(Todaro,M.P.)在修正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哈里斯—托达罗模型(Harris—Todaro Model)。他们认为,刘易斯的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依据的,在这些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一过程。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恰恰在城市失业已经出现的条件下发生农村向城市移民的持久倾向。对此,哈里斯和托达罗的解释是,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但是农村劳动力还是可以做出是否向城市流动的合理决策。准备向城市移民的人们实际上考虑二个因素:一是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水平,二是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大小。这二者的乘积即城市的预期工资。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向城市流入。哈—托模型强调的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而刘易斯模型侧重于从城乡现实的收入差异来说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后者缺少的是对预期的分析。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