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文化要略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中国文化要略

简述茶文化。

正确答案: 茶,古称荼,也称茗,也称槚jia,也称荈chuan,相传是由神农发现的。唐代以后,由于茶的种植和利用日渐增多,才省去一笔,改“荼”为“茶”。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国人对人类文化史的一大贡献,至今仍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饮茶习俗的形成:
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据文献记载,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后来在医药实践中,人们才认识到茶不但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清热解渴,味道也清香扑鼻,是一种很好的饮料。据说,在秦代以前,只有巴蜀人在种茶和饮茶。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这一习惯才由四川传播出来,到西汉时已由药用完全转变为饮用。三国时期,饮茶在长江流域已成为习惯。魏晋南北朝,南北饮茶已成风气,茶已被用作招待客人、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媒介,并且出现了咏茶的文学作品,如晋杜育的《荈赋》。唐宋以后,饮茶的风气已相当普遍,并且传到西北和西藏地区。在当时的一些城市里已开设了茶馆,茶叶运输的舟车相继不断,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表明,贵族饮茶还举行一定的仪式,即中国的“茶道”。公园805年,在天台上国清寺研习的日本和尚最澄回国时把茶籽带回日本,由此开始了日本的饮茶史。17世纪以后,中国的茶叶陆续传入印度尼西亚、印度和欧美大陆,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饮料。
饮茶方式:唐宋时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还有把茶叶碾碎,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吃茶”。煮茶的方法,不但用起来麻烦,喝起来也没有茶叶的本味。宋元以后,改煮茶为泡茶,而且不加调料,人们尝到了茶的清香。明清以后,盛行泡茶,而且喜欢饮盖碗茶。 
有关茶的专著: 
唐代出现的陆羽《茶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它总结了唐代以前种茶饮茶的经验,也记述了作品的切身体验。它的出现标志着饮茶的进步与转变。《茶经》从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等十个方面,论述了饮茶的历史发展。陆羽《茶经》之旨在于“品”,即注重茶的意趣而不注重它的功用。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所在。由于这一贡献,陆羽被尊为“茶圣”、“茶仙”。 
宋代书法家蔡襄写有《茶录》一书,记述了宋代流行的多种名茶。 
茶的影响: 
一、由于茶的利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两种风气:一是品评泉水,二是品茗赋诗。二者体现了中国人的饮茶特色。 
品评泉水的活动,始于陆羽。他从多年实践经验中懂得,水质的好坏对茶味的影响极大。因此他煮茶时非常注意水的选用。据说他后来在云游各地时,把他品尝过的泉水按水质好坏分为20种。自此以后,文人士大夫们都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对适宜煮茶、泡茶的泉水评定等级,以显示自己在这方面的素养和水平。其后,到了清代,这种品泉风气影响到帝王,爱好风雅的乾隆皇帝也加入品泉的行列。他的品泉标准超出煮茶、泡茶的范围,主要看泉水是不是可以养人,即长期饮用是不是有益于身体建康,因此乾隆认为,水质越轻,含杂质越少,则泉水越好,于是他让人特制一个银量斗,用来秤量全国明泉的重量,结果北京的玉泉名列榜首,他亲自撰文立碑,名《御制天下第一泉记》,以嘲讽的口吻批评陆羽,说他没到过北方,所以不知道北京玉泉的妙处。历代品评的结果,形成明泉座次并列的局面。历代公认的明泉有:
品茗赋诗的风气,不知确切始于何时。如果从晋代杜育的《荈赋》算起,应当早于品评泉水的风气。但大抵来说,它是文人士大夫们的一种雅趣,是综合品味、赏景、清谈、修性、抒情等多种审美功能的文化活动,唐宋以来极为盛行。一般情况是文人聚集于名泉胜地,坐饮于亭台楼阁之中,见四周湖光山色,荡人心胸,于是按韵吟诗,以助雅兴。历代饮茶诗作不少。 
二、由于茶的利用,在我国古代还产生了茶理,作为男女婚时的媒介,即男女定亲后,男方用茶给女方送聘礼,叫作“下茶”;女方接受聘礼,叫作“受茶”。古人认为“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即茶树的栽培,只能下种,不能移植,因此取其含义而以茶为聘礼。过去是“男不下茶,女不出门”。茶礼以外,还有茶话,就是一边饮茶,一边清谈,后来演变为“茶话会”,成为一种饮茶的聚会形式。而旧时城市中广泛开设的茶馆,则成为市民文化集中体现的一个场所。今日的茶座不过是茶馆的现代化发展罢了。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