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教育史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历史学)>中国教育史

如何认识教会教育的性质和作用?

正确答案:教会学校在中国存在达一个多世纪,洋务运动时期是教会学校由自发状态向制度化转变的关键时期。第一,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传教士宣称要以“基督教征服世界”,使中国完全的基督教化,向中国传播西方的科学和文明。事实上传教士的活动领域并不限于文化和宗教,即使是传教士所从事的文化教育活动,其目的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直和各宗主国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目的紧密结合,带有强烈的殖民性质。第二,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19世纪后期,西方传教士在华开设的一大批教会学校,没有一所在中国政府立案,它是以武力开道,以不平等条约为保护伞的。清政府在自己办理的洋务学堂里明确禁止洋教习有传教行为,表明对教育领域内洋教危害的顾忌,但对教会学校如何教育中国儿童和青年,则只能任凭传教士的愿望,基本无力制止。这是教育主权不能独立的表现。教育主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一个主权完整的国家不会允许其教育主权受到如此公然的侵犯。第三,教会学校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被并称为新式学堂,但教会办学的整体规模大于洋务教育的规模。除宗教课程外,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洋务学堂并无显著差别,特别是其中的“西文”和“西艺”部分,都是当时中国人急需了解的西学成分。教会学校的广泛设立无疑加速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进程。教会学校毕竟来自相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带有近代教育的特征,它在学校教学体制、课程规划、教学方法、考试管理等各方面,都具有近代教育的特征。这样,教会学校就成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教育的“样本”。通过教会学校这个渠道,中国人也逐渐开阔了教育的视野,如开放女子教育、设立学前教育机构,都是从教会教育开始的。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起步阶段,需要大批懂“西学”的新式教师,但当时非常缺乏。教会学校的毕业生至少在知识结构上符合新式教育的需要,成为洋务时期乃至维新时期、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教师的重要来源。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