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佛教文化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宗教学)>佛教文化

众生是原有或缘生?如系原有不合缘生之原则,如系缘生,先有会造业之众生乎?先感业果报而成为众生乎?如系前者清净之众生为何会造业?如系后者已先无自己为何造业,岂能别人之业我们会感果报?是则太冤枉,如系自生他生共生缘生,那么众生不断被创造出来乎,似均不是,可能会被老师骂为世间见,但被莲友问,无法解答。

正确答案:所问多出误会,故界线不清,致有张冠李戴,堪分四段答之。一、‘众生是原有’,至‘先感业果报而成为众生乎’。所谓众生者,是云众多缘集而有生命也。万物之生,皆属于缘,此其公例,不独人为然也。兹就人言,乃五蕴四大,十二因缘等,多缘而成为人。更须知真空即妙有,妙有仍真空,而此空有如静则无所生,如动则变现万物矣。动则诸有相互和合,故生幻相,此一动即是造作,不必问其善恶也。人之识蕴,即本性不觉而动所变,色蕴即父母媾精而化,识色合则诸缘毕集,此众生先期之大概,故不必言善恶之类也。二、‘如系前者之清净众生’一段,既缘集变众生矣,则五阴炽盛,是众生非清净,清净自不成众生,盖缘集是夹杂混染,不杂不染方为清净,五阴炽盛,则攀缘造业,从此善恶始分,业有善恶,报有乐苦,皆自作自受,与他无关。三、‘众生不断被创造出来’一段,无人创造众生,缘生前已言之,始则无相之本性不觉而动,而与诸有混合,继则迷染愈深,颠倒六道难出矣。如能自觉,求返本性,先止薰染,继求断惑,静止诸缘,众生何有哉。四、‘莲友问无法解答’一段,此理甚深,不能多读佛经者,难以领会,即与说恐亦听不了了。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