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文学理论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文学理论

如何理解接受心境?

正确答案: 接受心境,是文学接受发生阶段的一种读者心理状况,是影响读者阅读的情绪状态。一般说来,接受心境往往有三种不同类型:一是欣悦心境,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振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二是抑郁心境,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处在失意、压抑或伤感的情绪状态;三是虚静心境,这种心境超脱于二者,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处在平和或淡泊的情绪状态。
接受心境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第一,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如国家的昌盛或动荡。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中国面对内优外患的严重危机。鲁迅作为一个关心现世的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就强烈呼吁知识分子要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反对闲适文学。第二,个人境遇会影响接受心境。例如,人往往在事业受挫时就希望通过一些立志的书籍来勉励自己,从中获得力量而重新站起来面对困难。第三,个人的生理状况会影响接受心境,如健康、生病或疲劳;第四,自然环境状况会影响接受心境,如炎热或寒冷、阴云笼罩或秋高气爽等;第五,民族文化传统会影响接受心境,如中国古典文化讲究以“虚静”心境进入文学阅读过程中。
接受心境对文学接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古典诗学就十分强调以“虚静”心境去阅读文学作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强调在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中都应进入一种平和淡泊的状态。鲁迅指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分,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8卷,第350页)。这里所谓“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角色”,“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即说读者不能保持虚静的心境,因而文学接受效果也就不怎么样。鲁迅要求“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正意味着保持虚静的接受心境的重要。面对一部文学作品,读者只有摆脱了日常生活事务的干扰,凝神静气,虚空宁静,才能进入到文学作品的境界中去体验。否则,如果把日常生活感受直接带入阅读,就可能因沉浸在生活流程中而难以进入文学世界,或是把文学世界中的虚构物错当作生活事实本身了。文学世界毕竟是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需要有虚静的心境才可进入。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