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电影史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艺术学)>电影史

“文革”后期的中国影坛上都有哪些类型的影片上映?

正确答案: (一)重拍片:包括《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青松岭》、《战洪图》、《年轻的一代》等。这些影片根据过去的黑白片题材重新拍成彩色片。江青本打算将这些影片拍成故事片的“样板”,但在“三突出”原则束缚下,影片脱离生活真实,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虽然在技术方面超过解放初期的水平,但总体质量上不如过去的黑白片。
(二)战争片:文革时期的战争片主要有《车轮滚滚》、《长空雄鹰》、《渔岛怒潮》、《侦察兵》、《枫树湾》、《碧海洪波》、《激战无名川》、《南海风云》、《难忘的战斗》等。这类影片历来是观众比较喜欢的,而且风险较小。
(三)阶级斗争电影:这类影片的代表作有根据浩然同名小说改编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以及《火红的年代》、《向阳院的故事》、《红雨》等。它们在题材上大多是表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结局往往是英雄战胜阶级敌人,同时又帮助、教育了那些阶级觉悟不高的领导干部。这类影片,在创作上从概念出发、主题先行,遵循“三突出”的原则,追求“高、大、全”,这甚至表现在影片主人公的名字上,《金光大道》中的主人公名字就叫高大泉。1974年7月,国务院文化组在北京召开“全国故事片创作、生产座谈会”,要求要敢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形象”。这是对这一时期“阶级斗争”题材电影的很好概括。
(四)儿童片:《闪闪的红星》是文革时期儿童片的经典,影片中的小主人公潘冬子成为那时儿童的偶像,也深受成年人的喜爱。
(五)同一阵营的外来电影:新中国对于外国电影的翻译可以上溯到1949年长影译制的前苏联电影《普通一兵》。从50年代开始,新中国对于译制外国电影一直很重视,但是这项工作在“文革”开始后却全面停顿了下来。当时人们能够看到的外国故事片,也就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乡村女教师》等少得可怜的几部。直到1969年,对外国故事片的译制工作才重新开始恢复,主要译制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几个与我们同属于一个政治阵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
(六)阴谋电影:“文革”后期,出现了一批所谓与走资派作斗争的影片,后来被定性为“阴谋电影”。阴谋电影,专指“文革”后期“四人帮”利用手中的文艺工具,以批判“走资派”、攻击老干部为目的所拍的影片,这类影片已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工具,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种畸形的文化现象,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几乎没有任何艺术可言。它随着“四人帮”的兴风作浪而跳上时代的浪尖,也随着“四人帮”的覆灭而销声匿迹。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