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汉语史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

简述有关肢体的基本词在汉语史上的应用情况。

正确答案: (1)肢体的名称很早就产生了但是稳固性不强,几千年沿用下来的只有“心、手”等很少的一些词,例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多数肢体的名称,如“耳、身、眉、鼻、发”等,在上古是独立的基本词,到了现代汉语里,都做了双音词的因素: “螓首蛾眉”(螓首,额方广像螓一样。蛾眉,眉弯曲细长,像蛾的触须一样。)
(3)有些肢体名词,如“首、领、面、目、口、齿、足、肌、肤”等,在上古是属于基本词汇的,“借再拜稽首”;“臣作朕肱骨耳目”;“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但是到了现代,“头、颈、脸、眼、嘴、牙、脚、肉、皮”分别将之取代。
①“头”和“首”的声音虽然接近,但是“首”属于审母幽部,“头”属于定母侯部,古音并不相同。战国之前,只有“首”没有“头”,金文里有许多“首”,却没与一个“头”字。到了战国时代,“头”字出现了,它可能是由方言进入普通话的,并且作为同义词,在口语里渐渐代替了“首”,“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②“颈”字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在最初指的是脖子的前面的部分。“颈在前,项在后。”“颈”字普遍用来表示脖子的意义是在汉代以后“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③“脸”字出现较晚,6世纪以后才出现,当时只有“颊”的意思,而不是“面”的同义词,这种意义一直沿用到唐宋时代。后来由“颊”引申到“面”的意义,属于词义扩大。
④战国没有“眼”字,汉代以后才逐渐多见,“眼”在最初只指眼球,“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后来由于词义的转移,“眼”在口语里代替了“目”。
⑤“嘴”本作“觜”(zi,zui),原指鸟嘴,“觜”字大约起源于东汉,《广雅·释亲》说:“㭰,口也”,㭰即觜,可见当时的“觜”已经兼指鸟嘴和人嘴了。
⑥“牙”字起源很早,《诗经》时代已经出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先秦时代,“牙”字不多见,且常用于“爪牙”这一熟语中,到了中古时代,“牙、齿”的分别已经不存在了,而“牙”也就代替了“齿”。
⑦“脚”《说文》:“脚,胫也”,“脚”的本义是小腿,“羊起而触之,折其腿。”《庄子》和《汉书》“股、脚”连用,就是指大腿和小腿,但是到了中古,“脚”字在基本词汇中已经代替了“足”。
⑧《说文》:“肌,肉也”段玉裁说:“人曰肌,鸟兽曰肉,”但是在和“骨”对称的时候,虽然指人,也可以称“肉”:“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至于“肉刑”也不称“肌刑”,可见“肌”虽然绝对不能用于鸟兽,但是“肉”却不是绝对不能用于人,只是这种应用有条件而已,
⑨“皮”字在先秦是专指兽皮,如:“橐(tuo)以牛皮”;而人的皮叫作“肤”,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分得很清楚,到了汉代,“皮”字才用于人的皮肤。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