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00143经济思想史

睦霖题库>高等教育经济类自考>00143经济思想史

试述孟子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认识。

正确答案:a、论证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积极作用
孟子在同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的辩论中指出,一定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是必要的,完全的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社会生活的必要。否定社会分工,要求每个人在农耕之外还从事手工业,同时也从事脑力劳动,是做不到的。社会分工和交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能使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他说:“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在两干多年前,这是批判自然经济落后性的一个相当精采的论点。他认为,否定分工和交换是浪费的和不经济的,他说:“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盂子·滕文公下》)这不但对手工业者不利,对农民也是不利的。
b、对交换过程和价格的分析
孟子在一定程度上对交换过程进行了微观的分析。他认为:交换对双方都是平等的,互利的,不存在谁损害谁的问题。他反问道:“农夫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厉农夫哉?”(《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也看到了商品价格相差可达数倍这一现象,认为这是由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即“物之情”决定的。这已触及到了商品的价值问题。但“情”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他未进行分析。在传统经济思想中,谈论价格问题的大多认为商品的供求决定价格,所谓“多则贱,寡则贵”,“有余则轻,不足则重”(《管子·国蓄》)。有的甚至把价格说成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说:物无轻重,物物者能为之轻重。孟子在试图以“物之情”,即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来解释价格,这在传统经济思想中是比较少见的,也是比较深刻的。
c、保护和鼓励工商业的政策主张
孟子有“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的求富必先重农的思想,却从无“抑商”的思想。他竭力劝说当世诸侯实行“仁政”,其主要内容就是“关市讥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下》)。他认为行仁政能得人心,使其他诸侯国的人民自愿归服,其中也包括使各国的商人愿意前来贸易。他把“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孟子·公孙丑上》,看作一国政治得人心的重要标志之一。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