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书法知识竞赛

睦霖题库>艺术文化生活娱乐知识竞赛>书法知识竞赛

商周“钟鼎文”的书风特点及演变规律是什么?

正确答案: 商周是奴隶社会青铜时代,“钟鼎文”就是青铜器的铭文,又称“金文”,属古文大篆体系。商人在意识形态上相信鬼神可以主宰人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商王事无巨细都得占卜,所以有大量甲骨文流传下来,成为商代书法的主要形式。商代青铜器有铭文的大多只二三字,长至十字或数十字的为数不多,书风也受甲骨文的影响。西周在意识形态上把神人格化,重视礼乐制度,“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敬而远之”。(《礼记·表记》)所以甲骨文退下历史舞台,钟鼎文走上历史舞台成了主角。西周青铜器有铭文的很多,所以钟鼎文成了西周书法的典型形式。
商朝钟鼎文因受甲骨文影响,用笔方折,有笔画瘦硬细劲的,如《戍嗣子鼎》铭。也有腆壮的,如《司母戊大鼎》铭。铭文较长的《小臣艅犀尊》铭,笔画劲利而丰腴,结体严谨,是商代的代表作品。
西周是我国古代社会文明最昌盛的时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文化比商朝有很大的进步。西周钟鼎文是随着礼乐制度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商与西周钟鼎文书体一脉相承,周初承商之续,还留有方折笔势,在风格上虽有瑰异、雄奇、平实等的差异,但在整体上凝重自然的时代风貌是很明显的。如武王时的《天亡簋》(即大丰簋),铭文八行七十六字,字形大小随形而施,参差错落自然生动,结体古朴凝重,行气贯连,已显西周特色。康王时的《大盂鼎》,铭文字大,形体严谨,字形瑰丽奇伟,笔画中肥而首尾出锋,是西周前期的代表作品。西周中期钟鼎文出现了典型的西周风格,笔势由方折变圆转,早期狞厉凝重的气象消失而趋于典雅,出现圆润工整、端庄肃穆的时代风貌。如《大克鼎》铭,字迹大,前半有阳线格栏,字体规整,笔画均匀而遒劲,体势舒展端庄,是中期代表作品,后期延此而向前发展。西周晚期是钟鼎文的全盛期,典雅的风格更趋成熟,杰作众多。如《散氏盘》铭,字体茂美,结体错落多姿,用笔圆厚质朴,气势壮丽豪迈,是西周钟鼎文的杰作。《毛公鼎》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是西周长铭的代表作。笔法精美绝伦,纵向结体,严谨遒劲,行气流贯,十分难得。《毛公鼎》铭和《颂鼎》铭是西周大篆书体的成熟之作。《虢季子白盘》形体浩大,铭文字迹体势优美,是西周宣王时期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字迹出于大篆而与大篆不完全相同,实为秦石鼓文的滥觞……
虢盘铭体势,应该就是籀文。”(马承源《商和西周的金文》)可见大篆在此时已有了变化。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王室失去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青铜器的制造冲破王室界线很快在各诸侯国发展起来,从此中国社会在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战乱中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大篆文字有了变异,各国文字不统一,出现地方特色。在书风上,笔画由厚重向纤细转变,结体向纵长发展。西土秦国继承西周文化传统,钟鼎文延西周晚期向前发展。如《秦公毁》、《秦公钟》、《秦公簋》、和著名的《石鼓文》,在文字上既与西周大篆一脉相承,又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古文字学家认为秦系文字就是籀文。
其它各国文字,变化较奇异,结体修长,用笔纤细,胡小石先生分为齐、楚两派。齐、楚都属纤细书风,但齐派严整刚正,北方诸国近齐。楚国则变动流利,南方诸国近楚。这些国家的文字变化,有的异变至不可识的程度,故此历史上有“六国异文”之称。由商至战国,是古文大篆文字完整的发展阶段,胡小石《书艺略论》说:“自殷至西周早期铜器上所见方笔用折之文字,相当于古文。可举大盂鼎为例,甲骨刻辞亦属此类。自西周中叶以下至东周早期铜器上所见圆笔用转之文字,相当于大篆。可举散氏盘、毛公鼎为例……大篆发展至春秋时,用笔日趋纤细……以后日益诡变,至不可识。考古者所称六国文字,实为大篆在河东与江外演变之末流。古代文字至此,已呈分裂现象。”最后由秦国统一六国异文,变成小篆(即秦篆),完成了篆书的新体制的创造。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