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

简析戴望舒早期诗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早期诗篇指他的写于抗战前的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思想上多抒发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失望、厌弃人间的情绪,感伤气息浓重。代表作《雨巷》表现诗人热切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中心意象“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又在“雨的哀曲”里梦一般消失,留下一份难消难解的雨中愁情。诗中感伤性词语的大量和反复采用,突出呈现了诗人孤独、愁怨、感伤、惆怅的情绪,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部分知识青年对现实的失望和理想破灭的苦闷、彷徨;因而传颂一时,戴望舒也获得“雨巷诗人”的美誉。《生涯》一诗中诗人哀唱:“人间伴我惟孤苦,/……只有那甜甜的梦儿,/慰我在深霄,/我希望长睡沉沉,/长在那梦里温存”,表现对人间的厌弃。早期诗篇也有少部分格调明朗的诗,如《断指》、《村姑》等。在艺术上,戴望舒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早期诗篇象征色彩浓重,追求意象的朦胧,用象征手法抒情。《雨巷》里的“雨巷”、“我”、“丁香姑娘”都朦胧而充满象征意味。但戴望舒将法国象征派诗和中国诗歌传统相融合,将象征与浪漫抒情相结合而非单一的象征,是主情的而非主智的,诗艺圆熟,这是同为现代派诗人而不同于卞之琳之处,更不同于早先的李金发。诗体形式上,最早的诗篇受新月格律诗派影响,注重音乐性,句式大体整齐,押韵且韵位固定,如《雨巷》是他的格律诗的代表作,诗中ang韵的词反复出现,且句中有韵,音乐性极强。《我的记忆》第三辑起,向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涛形式转化,以情绪的节奏代替了字句的节奏,诗风转向“厚朴”。诗篇《我的记忆》、《断指》是他的自由体诗和“淳朴”涛风的代表作。在他的《诗论零札》里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份”,“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提出了和格律诗相反的诗论。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