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统考)

睦霖题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统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是每次提问都被否定了。记得有一次,甲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疑问,就问:"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甲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吗?"我还想再问,老师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点嘲笑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无端的怀疑。我上了中学以后,就很少提问了。 材料2:下面是阅读课《灰姑娘》的一个片断。在课堂上,乙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请大家独立思考回答。她所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个故事里有一处错误,谁能把它找出来?"大家纷纷打开课本,开始认真地阅读,过了一会,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手说:"老师,我发现了错误。明明说好到午夜十二点的时候,一切东西都变回原来的样子,可灰姑娘的水晶鞋却没有变,这就是错误。""太棒了!"老师示意他坐下后,对全班同学说:"孩子们,你们看,伟大的作家也会犯错误。我敢肯定,将来你们中间如果有人成为作家,一定比他还要棒,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同学们频频点头。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甲、乙两位老师的学生观。

正确答案: (1)现代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终极目的。以人为本,主要有四个意思:学生是身心发展迅速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生命精灵;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2)甲老师的做法违反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没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不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精灵。他的做法打击了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结果该学生到了高中就很少提问了。
(3)乙老师打破对权威的迷信,从以人为本出发,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地位,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