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文化要略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中国文化要略

简述花木的寓意。

正确答案: 松:
松常与柏并称,有耐寒而又能常青的特性。这本是一种自然的特性,但中国人把它理解为一种抗击环境变化而能保持自身不变的社会品格,理解为具有坚强不屈的精神。《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不改柯易叶。”这是以松柏的秉性比喻人的品格的开始。其后,孔子等人继续发挥这个观点,认为只有经过艰苦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松柏就是在岁寒之后才显出它与众不同的品格,即《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庄子》:“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知松柏之茂。”正是由于这种遇寒不凋的品性,古人把松柏看作长生的象征,当作“百木之长”,从而有资格守卫宫阙。历代帝王、公卿及至士大夫都在自己安息的墓前广植松柏,而古代砍伐陵前松柏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甚至有杀头之罪。又据古籍记载,晋代荥阳郡南有一石室,室后有孤松千丈,常有双鹤,绕松而翔。相传昔日有夫妇二人在石室隐居,年岁数百,死后化为双鹤。这又是后世松鹤延年、松鹤长寿的来由。历代文人笔下的松,大都是显示出它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寒暑不变的品性。
竹:
古人认为竹是高雅的象征,其形象秀逸而有神韵,其品格虚心而能自持,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不俗。又因为它生而有节,又被古人视为气节的象征。历代文人欣赏竹的高尚和秀美,用它比喻自己的品格和情操。魏晋时代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人,共同以竹自喻,世称“竹林七贤”。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字子猷you),生平爱竹,即使是临时住所,也让人种上竹子。有人问他“暂住何须尔”,他说“不可一日无此君”。李白、孔巢父等六人,曾隐居于山东徂徕山,以竹溪为美,诗酒相欢,世称“竹溪六逸”。竹与贤、逸相提并论,足见其品格的高尚。苏轼更是爱竹成癖,还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历代文人以诗咏竹,以墨画竹,作品极多。竹的实用在中国文化中也颇有特色。我国的书籍起源于竹简,“册”的本意就是竹书。从汉武帝开始建造竹宫,竹由此用于建筑。竹与爱情也有关,一是成语“青梅竹马”,二是古代流行的《竹枝词》实际上是爱情歌谣。先秦以来代表君主权威的信物——符和使臣出使外邦的凭证——节,都是竹子的。古代朝官用的朝笏也是竹子的。古代的弓箭是竹子的。“丝竹”作为乐器的代表,也证明很多乐器是竹子的,甚至中国人特用的食具筷子(古称箸),最早也是竹子的。从精神文化到物质文化,竹的渗透力如此大,渗透度如此广,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理象。
梅: 
古代又叫[上卄下橑]、枬nan、楳mei,在《周礼》、《诗经》里都有记载。在春秋时候人们已经认为梅花是最好的花卉之一。中国人喜欢它,主要是因为它花姿秀雅,风韵迷人,品格高尚,节操凝重;因为它的特点是耐严寒、报早春、有清香。古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古人还把梅花的五瓣比喻为福、寿、康宁、好德、善终等人生五福,因此民间常在新春之际贴一个“梅开五福”的横额。梅花从宋代开始大量在南方繁殖起来,逐渐形成许多人工梅林。据范成大《梅谱》记载,当时的梅花已经有一百种左右。正是从宋代以后描写梅花的诗画日益增多。北宋诗人林逋(林和靖)梅妻鹤子。但也是在宋代以后,文人雅士们对梅花的审美意识逐渐发生了问题,认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枝;以攲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花匠们投其所好,故意把梅花加工成曲、攲、疏的病梅,以求重价,梅因此失去了自然美。龚自珍专辟病梅馆,以疗病梅,并写了《病梅馆记》。
柳: 
常与杨并称“杨柳”。它们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早于其他树木在春天发芽,因而被认为是春的使者。在与杨柳的实际接触中,人们还发现杨柳婀娜多姿,风流可爱。柳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并逐渐形成柳俗。如古代的“折柳”,表示在送别时留别,依依不舍。究其源头,乃是《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二字自此与“惜别”相连。另外,从“惜别”中又引发出“思念”,南北朝以后的折柳曲大多表达游子思乡之情,如“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留归。”折柳之外,古代清明节还有插柳的风俗。这是因为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谋士介之推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他出来,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之推与其母合抱一棵柳树而死。人们为纪念他,就在清明节这天在门上插柳。 
牡丹: 
素称“天香国色”,花中之王,以其华贵雍容深得人们喜爱。但唐代以前并没有牡丹这个专名,那时统称“芍药”,是芍药的一种。唐代专以“木芍药”来称牡丹。由此可知牡丹到唐代才真正显露出它的丰采。唐代的王公贵族无不以观赏牡丹为热,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前观赏的正是牡丹,而李白所作的《清平调》三首描写的就是杨贵妃和牡丹。“天香国色”的美称,也是唐文宗和大臣们在一次牡丹观赏会上,从中书舍人李正封的诗里总结出来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白居易的《买花》则把长安富人热爱牡丹的盛况和穷奢极欲的生活全写出来了,“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对这种现象讥讽的同时,也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以后以洛阳的牡丹最负盛名,所以欧阳修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相传洛阳牡丹本在长安,一日寒冬,武则天传旨:“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次日百花俱放,唯独牡丹不开。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往洛阳。想不到洛阳水土最适宜花木生长。到了宋代有“姚黄、魏紫”等名贵品种。明代中叶以后,山东曹州(今菏泽市)牡丹兴盛起来,现与洛阳为两大牡丹观赏地。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