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体育心理学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体育科学)>体育心理学

试论体育态度转变的阶段与条件?

正确答案: 根据凯尔曼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过程应包括:
(1)服从阶段
服从阶段是指学生为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而从表面上接受社会、学校的规定、要求,听从体育教师的说教,在体育行为表现上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过程。服从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的行为较大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外因消失,服从行为就会停止。
(2)认同阶段
认同阶段是指学生逐渐自愿地接受他人的体育观点和群体规范,使自己的体育态度与社会、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要求逐步接近的过程。认同阶段中,学生的体育行为不完全取决于外部因素,认同能否顺利实现有赖于个体对体育活动情感上的接近和体育活动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3)内化阶段
内化阶段是指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体育观点、信念,并把这些新的观点、信念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彻底转变了自己体育态度的过程。它也是学生对体育活动行为价值认识提高,体育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成分协调一致的过程。
影响学生体育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班集体和同伴小团体等学生自身之外的因素,以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心理认知等学生自身的因素。体育态度转变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   (1)劝说与劝说者的态度。
学生将正确的体育观点和信念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是体育态度转变的最终目的,因而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劝说过程中,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明确的观点,提供大量形象、生动、具体的事实论据,说理论证,以理服人,同时还要加强情感渲染,以情动人。
在宣传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使学生的体育态度发生转变时,劝说者的态度是否友好、诚恳、坚定,影响着学生体育态度转变的效果。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同时,在教育中也都要平等相待、以诚相待、区别对待,热情耐心,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2)逐步提高要求。学生原先的体育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距离的大小是影响体育态度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两者之间的差距大,体育态度转变的难度就大,且易产生异化转变;如果两者之间的差距小,则转变难度小,且易产生同化转变,即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缩小了自己的态度、行为与体育教师提出的转变要求之间的差距。所以,应当首先了解学生现有的体育态度,估计其与要求之间的距离,提出学生能够达到的转变要求。然后逐步提高,不断缩小两者的距离。若急于求成,过早、过高地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将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转变学生原来的态度和行为,还会产生对立情绪。
(3)学生的体育活动实践。体育活动的实践可影响态度的转变,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学生能够获得他们原先没有认识到的体育活动的价值,体验到过去没有感受到的情感。因此,在安排体育态度消极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时,应首先考虑使他们能从体育实践活动中获得乐趣,取得进步,达到目标。这对他们体育态度的转变至关重要。
(4)必要的体育活动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要求。在体育态度转变的初期,明确体育学习活动的规章制度,并用它们要求学生,对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观念是有益的。初期时,学生的掩饰行为较多,体育教师应加以识别。对符合规范的态度和行为应给予鼓励,对不符合规范的态度和行为要明确加以制止和纠正。一定的规定对学生会产生约束力,这种约束力随教师的严格执行而增加。教师的要求与规定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学生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