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法制史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历史学)>中国法制史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的“盗贼”犯罪?

正确答案:中国古代的“盗贼”与我们现代意义不太一样。那时不是简单的指盗窃和杀人,“盗”指的是那些严重危害统治阶级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贼”指的是严重危害统治阶级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鉴于当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比较激烈,被统治阶级往往通过盗窃和杀人来危害统治阶级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随着阶级矛盾的日趋激化,到了宋朝,“盗贼”专指农民起义。对“盗贼”含义的正确认识是理解中国古代法律对“盗贼”犯罪严加惩处的前提。
中国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李悝制定的《法经》。李悝制定《法经》时的指导思想就是“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立法思想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法律对危害统治阶级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进行处罚。所以《法经》的首篇和第二篇分别是“盗”和“贼”。唐律十二篇的第七篇专门设了“贼盗 ”,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杀、盗罪和严禁买卖人口。
宋朝法律加重了对“盗贼”的处罚,严酷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规定“重法地法”和 “盗贼重法”。 “重法地”法,即凡在所谓的“重法地”犯盗贼罪,加重处罚。开始以开封府诸县为重法地,以强化首都的治安。以后逐渐扩展,河北、淮南、福建等地皆用重法。“盗贼重法”,即实施盗贼犯罪的,无论是否在重法地都要加重处罚。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