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文学概论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文学概论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活动时接收者的再创造活动?

正确答案: (1)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是一种创造活动,接受者阅读与理解作品是在作家创造的结果——文学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的活动。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将文本中的文字符号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再创造形成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和情感,由于接受者的再创造活动夹杂了个人的生活经历、时代特征等等主观性的因素,所以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和情感都不可能是作者心目中的形象、情感绝对的还原,而是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2)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第一,接受者的意识不是处在真空状态中,而是每个接受者都以一种充分个性化的方式进入到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接受者对于文学文本的接受不可能与作者的创作原意达到完全一致的水平,接受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第二,作者试图在文学文本中表达的意义,在文学形象的物化过程中,由于作为文学传播媒体——语言文字自身的特性,文学语言不可能不造成距离。也就是所谓“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还原文本的原意是不可能的,在这种再创造活动中,接受者调动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与思想情感,对文学文本中的图式化形象加以补充、丰富和改造,使作品中的形象得以具体化。
(3)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种接受都是对文本的“误读”。误读又分正误和反误。正误也即“合理误读”,也就是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提出某种富有创建的新解。对文学文本中的内在意蕴的发掘,对文学形象的再创造和对情感的再度体验大多都属于一种“正误”的情况。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字的含义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接受者由于各自的生活经验、文本经验所形成的期待视域的差异,再创造的形象也会是千差万别的,接受者再创造形成的形象充满了个人的猜测与虚拟,更多具有接受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再创造活动不仅表现为将文学作品中抽象的文学符号转换为脑中具体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是表现为作家已体验过的情感的创造性的再度体验。接受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者对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的再度体验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接受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受到感染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作者创造文学作品时的情感体验并不是等同的,接受者情感的再度体验已夹杂进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命运、心境的感叹。
(4)反误即彻底背离作品,不受作品本身的束缚而完全自由的进行发挥的接受方式。但也有一些接受者,由于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文学的独特的审美属性,而是将文学作为生活的实录或是看作科学的记载,这样从文本中读出一种似乎是“新”的意义,但这种新的意义实质上彻底背离了文学文本的艺术的属性,完全是接受者牵强附会,任意的发挥,这种误读就是一种“反误”它是对文学文本的曲解。反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接受者以生活真实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作品的真实,以致接受者对作品发生叛逆性的误读,也即误解。将文学的语言看作科学的语言、用生活的真实、科学的真实来衡量艺术真实,由此造成对作品的根本性的背离,同样属于反误。
(5)文学作品具有话语蕴藉的特点,具有多种意义生成的潜能,但应该注意的是无论读出多少新的意义来,在文学接受的范畴之下,都不应该脱离文本中所潜在的意义,而天马行空似的任意衍申其实正是对文学本体的背离。或者说只有合理的误读、正误才是真正的创造性的接受,有助于接受者对文本意义的挖掘和理解,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反误则由于对文学自身的背离,只会误导读者,不利于接受者真正的理解文学,是不足取的。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