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公务员相关知识考试

睦霖题库>党政公务员考试>公务员相关知识考试

材料1:小县城大手笔:河北正定斥150亿巨资恢复古城风貌河北正定是一个年财政收入只有6.5亿元的小县,提出要投资150亿元恢复古城风貌。正定县委此前提出了恢复古城风貌、提升产业水平以及实施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的目标,计划将古城风貌恢复工程谋划包装成一个大项目,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全面加快古城风貌恢复进程,打造古城文化品牌。150亿元的投资正定县人民均摊3.4万元,如果分给群众,不仅大大改善民生,还会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如果投资民生项目,效益更大,将会使财政、百姓都受益。这笔钱为什么不用在改善民生上,却要恢复面目全非的古城? 材料2:故里名胜:斥300亿“拜鬼”湖北随州“炎帝神农故里名胜风景区”、湖南株洲“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项目,计划分别投资4.4亿元和100亿元,这两个地级市2009年的财政收入分别是17.5亿元和100.33亿元,上述项目就要占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甚至全部。两个项目分别占地3000亩和2970亩,对于人均耕地只有0.87、0.85亩的湖北、湖南省来说,这3000亩地,相当于3500多人的耕地面积。山东曾在2008年计划投资300亿元在济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遭108位全国政协委员签名反对,甚至被公众批判为“宁可300亿拜鬼,不肯拔一毛利民”。从2003年到2008年,河北巩义为了打造“杜甫故里”,强迫当地村民四次搬迁。有人慨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精神与这样的城市如何匹配? 材料3:因总耗资超10亿元,“中国丹霞”被网友们授予“史上最牛申遗”的名号。率先提出全国丹霞地貌联合申遗的牵头者、捆绑申遗成功的六大景区之一的“湖南崀山”所在的湖南新宁县,其实只是一个2008年财政收入刚刚突破2亿元的小县城,在申遗所付出的10亿元代价中,该县就承担了4.5亿元。众所周知,小政府这般“破釜沉舟”的底气也正是来源于“申遗”成功后的巨大经济利益„„面对小政府这等豪赌的勇气,不禁要思考:政府本是国家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而产生,其使命是利用公共权力实现公共利益。但如今的一些政府却在一边疯狂地汲汲于各类有利可图的政绩工程,挤占民间投资;一边又对本应承担起的教育、医疗、水利等公共事业哭穷装可怜。如此的行为逻辑与偏好不得不让人怀疑:也许他们真的已经忘了赋予他们权力的公众、忘了自身的义务,而只记得与己相关的利益与前途了。 据以上材料,分析某些地方政府热衷于申遗的原因,并对此现象作出评论。

正确答案: 公共性是政府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公共部门必须超越理性‚经济人‛假设,坚守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这一价值基础。正如张康之教授所指出的‚‘经济人’假设不适用于公共领域‛,不应该简单地以经济理性衡量公共行政人。承担公共责任是政府产生的根源,亦是政府最基本职责,‚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和核心目标‛。此外,公共政策必须具有普惠性,政策要能够照顾绝大多数人的实际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公共政策结果也必须具有公享性,能够思及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交通、环境保护等领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而,必须纠正和制止政府及其公共行政人的‚经济人‛倾向和自利行为,实现外在制度约束与内在道德约束结合,使政府真正履行公共责任,坚守公共政策公共性这一价值基础和目标,使公共政策永不偏离公共利益准则和公平公正价值取向。政府行为应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政府依靠公众赋予它的权力管理辖区内的公共事务,公众让度一部分权力给政府的目的,正在于通过政府维护和增进自身利益(公共利益)。与公众个人对私人产品可以通过市场自由选择不同,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需要有组织的供给方式才能得到满足。正是有了公众所必须而社会个体所不能承担的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职责,政府公共行政和经济管理才具备了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公共利益的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决定了政府行为应以追求、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即将追求公共利益作为政府行为的终极目标。公共利益的客观性表现在公共利益客观地影响着社会公众的生存与发展;公共利益的共享性主要体现在公共利益的相对普遍性或共有性。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