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佛教文化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宗教学)>佛教文化

概而言之,讲述闻法方式时,“所断之行为”分为哪几种?各自讲了什么内容?请依科判大致归纳。通过学习这些,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正确答案: “所断之行为”分三:一、法器之三过;二、六垢;三、五不持。
其中,“法器之三过”又分三:
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主要内容:闻法时,自己的耳识不可散于他处,应专注于说法的声音而谛听。若未如此听闻,就如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倾注汁液一样,虽然身在听法的行列之中,却不会听闻到一句正法。
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主要内容:如果对于所听闻的法仅仅是表面了解或听闻而没有记在心中,则听闻多少正法也不会懂得调伏相续而修持,如同漏底的容器中无论注入多少汁液也无法留存一样。
杂烦恼如毒器之过。主要内容:闻法时,如果自己以贪图名誉、地位等有过患之发心而听闻,或者掺杂贪嗔痴等五毒妄念而听闻,那么佛法不但对自心无利反而令正法也成了非法,如同向有毒的容器中注入胜妙汁液一般。
“六垢”分六:
傲慢。主要宣讲持有傲慢而闻法的过患;
无正信。主要讲了若对佛法和上师不具信心的过失及树立之正信。
不求法。主要宣说不希求正法之过患以及对治,以及希求正法的胜利。
外散。主要宣讲了外散的种种情况,以及对治。
内收。主要讲了内收的体相和过患,以及对治。
疲厌。分析了疲厌的情况、过患,及对治。、
“五不持”分五:
“持文不持义”。如果不观察甚深意义,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则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词句对自心无有利益。
“持义不持文”。主要内容: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意义,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样词句和意义就会互相脱离,因为不依靠词句不可能了知意义。
“未领会而持”。倘若没有理解了义、不了义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上下错谬而持”。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则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即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也都会与正法相违。
“颠倒而持”。假设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所以,应当断除这些过患,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难或词句甚多之处时,不应懈怠而不受持,而应精勤受持。遇到意义简单或词句极少之处时,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应不遗忘而受持。
通过学习这些,了知到了闻法的行为所应断除,如何断除,这对以后的闻法有大利益。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