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文学理论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文学理论

分析刘勰的感物说

正确答案: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里,刘勰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感物说。诗人受景物的影响有所感触,引起无穷的联想,在经深入的观察、体验之后,随物赋形,意随物转,而后形于言。在同一篇,作者分析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同样是强调“物”对“情”的生成意义和触发作用,景色变化影响人的心灵,于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铺写而成文。这里,存在着一种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互感关系,不完全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现实生活对文学的决定作用。总而言之,感物说认为,作家诗情文意的萌生,得之于外物的感发,是事、物触我,意有所动,有感而发,文辞随焉。另一方面,刘勰认为,“情”的抒发应是自然的流露。“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既如此,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感情的真诚自然远胜于矫饰虚夸。
感物说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古人认为,人和大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是相通的,是互相感应的;因而,能够保持内心空明,以天合天,与物为一,“与万化冥合”,那是一种极致的人生了悟与审美体验。感物说,应物而感,情动于中,发而为声,传达那种人与自然的际会神合,而不失自然不损自然,也就是在靠近上述的了悟与体验。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