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书法知识竞赛

睦霖题库>艺术文化生活娱乐知识竞赛>书法知识竞赛

日本书法概况如何?

正确答案: 日本书法,亦称“书道”,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之后产生的。经过一千多年的演进变化,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日本书道。在醍醐天皇时代(公元八九八——九三○年),书法家小野道风根据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草书的读音和形态的基本特点,加以简省整理,创立了假名书法,突出了日本书道的独特风貌。但至今仍有二千三百个汉字和假名并用于日本文字和书法。日本书道自假名书法创立后,始终与汉字书法并行于世,流传至今。
中国汉字何时传入日本,至今尚未定论。但据已见到的出土文物和历史记载,公元前就有日本使者到达中国。西汉末,中日交往频繁。建武中元二年(公元五十七年),汉光武帝刘秀曾“赐以印绶”。在日本亦发现刻着“汉倭奴国王”的汉印相证。据日本史书《古事记》中卷和《日本书记》第十卷记载,西晋太康年间(公元二五八年),百济(朝鲜古国)博士王仁使日,带去了用汉字书写的《论语》和《千字文》。由日本出土的“江田船山古坟大刁铭”和“隅田八蟠人物画像镜铭”可证,日本人在公元四百年左右,已开始广泛使用汉字。公元五三八年前后,佛教传入日本,为寺院装饰和抄写经文,书法也相应盛行。
日本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盛德太子,四十一岁时写的佛教教义《法华义疏》,功力极好。恰似中国当时的北魏书风,字形扁平,楷书中略带隶意,疏朗跌宕,劲秀而富于变化。由于当时中日使者往返频仍,使日本的书道同当时日本的其他文化一样,出现了一个飞跃发展时期。公元七五四年唐高僧鉴真东渡,带去了王右军真迹行书一帖及小王真迹行书三帖。书圣王羲之之名遂遍东瀛,至今其风郁郁,盛传不衰。日本平安时代,由于受唐朝书风影响,出现了号称“三笔”的三位大书法家,即最澄、空海、橘逸势。其中空海篆、隶、楷、行,无所不能,是嵯峨天皇的老师,人称其为“五笔和尚”。也有把嵯峨天皇列为“三笔”之一。平安中期,可与空海齐名的大书法家,创造了日本式的书法,即假名书法。不管汉字或假名,大部分书法都呈现出一种柔软、丰润、蕴籍的和美之风,即“和式”书风。当时还流行汉字和假名混合使用的书法,既容易表达思想感情,又容易看得懂,加之其柔美之姿,尤为女性所喜爱。平安后期,著名书法家滕原伊房,开始把假名和一些复杂的汉字混合书写,并注入一种阳刚之美。后来我国宋、元、明、清的许多名家书法作品传入日本,使日本的书风也进入了丰富多彩的变化时期,并产生了“有力、美观、豪爽”的“桃山样式”书风。
在现代日本,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因,促进了日本书道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建立了广泛的书道组织。当前居于日本诸书派主导位置的是汉字书法家。这一批书家中,总体都是以写汉字各种书体为主,追求或诡奥古拙、或简远静谧、或风挈狂涛、或连绵变化的意趣风神,其代表书家有西川宁、青山杉雨、小坂奇石、村上三岛、今井凌雪等。在竞相趋新的日本书坛中,还有纯守汉唐古法的古典派,其代表人物是学书院院长柳田泰云。另外一派是假名书法,实际是日本的真正国书。它广泛的流行于日本各阶层。其特点是
全用假名书写,用纸考究,装饰精美,空白处很大,形成了日本书法民族化的一大特色。因为这种书体高雅优美,尤为日本的妇女所喜爱。日本女书家大石隆子的假名书法,行笔节奏自然,如涓涓清流,观之沁人心肺。男子假名书家比野五凤,用笔沉静爽朗。另一假名书家安东圣空用笔连绵呼应,注重简洁幽淡。
现代日本,还兴起了“现代诗文派”、“前卫派’、“少字派”等书法流派。“现代诗文派”书法,在提倡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读懂其文字,因此,颇受日本广大群众的喜爱。其倡导和力行者是饭岛春敬和金子欧亭。“少字派”书法的倡导者是手岛右卿。这类书法,多则三两个字,少则一字,或浓或淡,或清静透骨,或气势宏逸,独具一格,拥有很多观众。
日本书法中的“前卫派”,始于明治维新以后。一八八○年,中国著名学者、大书法家杨守敬东渡日本,将中国的碑学观点传入日本,在日本开崇尚碑学之风,其弟子比田井天耒,在多变的碑学和明治维新以后西欧新学的影响下,开始追求现代派书风。而后,经比田井天耒的儿子比田井南谷和宇野雪村的倡导推动,形成了前卫派书法。前卫派的主张,是抛弃书法的原有字形结构和点画组合,提倡非文字性的书法,追求书法的某些图画性,与欧洲的抽象派有相通之处,故亦可称之谓抽象派书法。这一派,一方面苦心研究中国的金石碑帖,另一方面,又从西欧的近代艺术中寻求刺激、扩大视野,从而出现了新奇怪谲,独树一帜的书体。对这些书体亦有称之谓“墨象派”的。但就目前来看,这种书体的书写者和欣赏者的影响,仍不及传统的汉字派影响大。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