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历史(统考)

睦霖题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历史(统考)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课文摘录: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差别很大,影响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做出整齐划一的规定。秦朝还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成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正确答案: 【参考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了战国时期,秦赵之间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战争吗?对,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长平之战结束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的进攻。地处北方的燕国也意识到了秦国的威胁,而又无力阻止。在这种情况下,燕国想到了用刺杀秦王的办法来阻止秦军。燕太子丹为挽救燕国亡国之危,收买来自齐国的著名刺客荆轲,待为上宾,以良驹车骑,美食歌女尽量满足荆轲取乐,甚至杀自己心爱的千里马将马肝奉荆轲就食。秦军大举攻燕的危急时刻,荆轲奉太子丹之命使秦刺杀秦王。临行前,太子丹和部下一律穿白色孝服把荆轲送到易水岸边,荆轲悲歌道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而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反被杀害,也没能阻止秦国攻取燕国,统一六国的脚步。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秦王是如何扫平天下以及统一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的。二、讲授新课(教师板书:一、统一六国)师: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教师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论题是:假如你是赢政,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统一全国呢?或此时有哪些条件促使统一的出现?请根据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地图册中《秦灭六国》中秦灭六国的顺序,分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给出的答案加以整理,形成板书:统一的条件:①商鞅变法,国力增强;②顺应历史发展趋势;③重用人才,雄才伟略;④正确的军事策略。)师:秦统一的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乱,渴望统一。而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发生严重的矛盾,诸侯割据,相互之间戒备森严,关卡重重,交通受阻,货币不一,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统一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的统一符合了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另外,秦王任用了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许多能干的人,而自己又能礼贤下士,这也为其统一创造了可能。在统一的过程中,秦采取了正确的军事策略,灭六国的顺序基本上是由近及远,体现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距离较远的国家先搞好关系,攻打近距离的国家,攻下之后再从此国出兵攻打下一国家,减少了远距离行军造成的兵力损耗。正是由于这一系列有利条件的存在,秦王实现了统一大业。师:秦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以后,为了实现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王必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分小组讨论概括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纳。(教师板书:二、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师将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答案整理成板书:1.政治上:创设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3.思想上:焚书坑儒;4.军事上:北方:修长城;南方:修灵渠)师:政治上: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统治秩序。战国时期,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先后尊号称王,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称为皇帝,以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并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子孙继位,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还规定皇帝自称日“朕”,皇帝的命令日“诏”,皇帝的印日“玺”。从此,皇帝成为历代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也是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象征。经济文化上: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使用的是不同的货币,那么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就会有很多不便。例如,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有人民币、英镑还有美元,而且这些货币分属不同地区使用,即一种货币只能在一个地方使用.那人们在不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时,首先得把货币兑换,再进行交易,否则就会出现用甲地的货币到乙地买不上东西的现象。度量衡也一样,如果不统一,那人们在进行交流时就得换算,非常麻烦。文字不统一问题更大,它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不同地区的人因为使用文字不同根本就没办法交流,更重要的是诏令下达到地方,官员会说看不懂而不执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因此,秦始皇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措施。统一后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铜钱,对度量衡的统一表现为对尺寸、升斗、斤两做出了整齐划一的规定,统一后的文字是小篆,后来又推广了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思想上:国家的统一,不仅表现为政治、经济上的统一,也表现为思想文化的稳定,如果在思想领域出了问题,那最终也会危及到政权的稳固,因此,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又把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坑杀,这在历史上称为“焚书坑儒”。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秦始皇焚书,并不是什么书都烧,像医药、占卜、种植的书没有烧,坑儒也不是是儒就坑,而是坑杀背地里批评他的儒生,由此可见,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政权,而不是他杀人成性,恣意妄为。但是这种做法不可取。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镇压反动派的举动,这些人思想守旧,向往过去的旧制度,心怀不满,反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对他们采取措施是必然的,因此,焚书坑儒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这种行为带有野蛮性和残酷性,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摧残,对后世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为许多封建帝王所效法,大搞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另外,大量书籍被毁,也给我们研究历史带来了许多困难。军事上:在北方,对于匈奴的进攻,秦始皇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主要是三步。一是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平原;二是把内地民众移居到河套平原垦田戍边,充实边防;三是修筑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在南方,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为了加强对于越族的管理,兴修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绘制一张简图,便于日后进行识记)三、课堂小结师: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割据状态出现,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一点贯穿始终。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它的专制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统一,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四、课后作业对于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在史学界历来就争论不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秦始皇的功过有了自己的判断。请以“我心中的秦始皇”为题,写作一篇历史小论文。写作要求:自己的观点要鲜明并保持前后一致,论据充实,条例明确,字数不少于600字。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几乎完全主导课堂节奏。虽然整个教学过程看似内容充实饱满,但是很少见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身影,成为教师的附属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完全被忽视。该教师的做法虽然将知识讲得很清楚,但是没有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就遑论一隋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了,属于典型的“一言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将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更好地实现既定的各项教学目标。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