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书法知识竞赛

睦霖题库>艺术文化生活娱乐知识竞赛>书法知识竞赛

久闻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大名,他对书法是怎样认识的?

正确答案: 《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谈论书画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认为书画和佛家的禅是息息相通的,所以取了这个名字,譬如他在《论用笔》一篇中所说:“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揭示本质的话),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无等等咒”就是佛教用语,其意即为最高级的能起神奇效用的咒语。“结字得势”一句,是董其昌论书的要言之一。在这里,他把用笔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和结体捏在一起,由笔势的垂缩往来而导致结字的“得势”,如果结字不得势的话,那末用笔再好也是徒然的。又说:“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之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也是把用笔和结字揉在一起的。用笔有收放,故而对于整个字来说,也就必定会有“精神相挽”处了。在论用笔中,董其昌的另一重要论点是,“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并着重提出:“‘信笔’两字,最当玩味。”那末怎样才能克服“信笔”的弊端呢?“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此外,他在《论用笔》中,还提出了“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暮合辙也”;“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等说法,都是很有心得和新意的。不过,他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则又未免美中不足了。因为书道要巧、要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果一味巧、妙,就会显得做作而小家气。看来,董其昌书法的不足之处,一半也就伤在这里。
前面说过,董其昌论用笔常把结字捏在一起。而结字从何取法呢?他是这样认为的:“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可见,他是主张力学和取法传统的。在章法上,他认为“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书法布局的要点,就显得形象而有说服力了。
再则,他还谈到学习古人要能“神奇化为腐臭,故离之耳”,柳公权的所以能够用笔古淡,正是因为他能“极力变右军法”,而颖悟的董其昌,却也正是因为窥破了柳公权的这一秘奥,所以才得出了“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的结论。至于说到“昔人以翰墨为不朽事,然亦有遇不遇,有最下最传者:有勤一生而学之,异世不闻声响者;有为后人相倾,余子悠悠,随巨子讥评,以致声价顿减者;有经名人表彰,一时慕效,大擅墨池之誉者。此亦有运命存焉”。的确,书法家除了本身的艺术水准以外,还有个遇和不遇的间题,这是事实,不承认也得承认,但把这归之于“有运命存焉”,那就未免失之消极了。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