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02108实验心理学

睦霖题库>高等教育教育类自考>02108实验心理学

“电脑总有一天会取代人脑”,你对此观点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即要求电脑和人脑在两方面做到匹配:
(1)硬件匹配,人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机模拟的思维具有同样的硬件基础,人脑和计算机的集成电路一样,都是“全或无”的方式进行信息加工的,神经冲动的发放要么就是产生动作电位,要么就是不产生动作电位,决不可能产生一半强度的动作电位,而计算机电流的状态也只有“通”和“不通”两种;
(2)软件匹配,人的思维程序和计算机模拟思维程序一样,人的思维具有规则性,可以转换成某种计算机语言,比如:循环、条件和顺序结果的综合,而计算机程序也正是具有高逻辑性的计算机语言的堆砌。只有符合硬件匹配和软件匹配两个要求,计算机思维模拟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电脑才能真正代替人脑。而事实上,人的思维过程在很多方面具有随机性,有时并不是按照某一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人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机模拟思维过程有时无法进行软件拟合。
电脑无法真正取代人脑,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1)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塞尔(1980)中文房间假想实验显示虽然电脑表现得好像能进行各种思维,解决各种问题,但是实质上则只是根据一套事先设定好的原则进行类似条件反射似的反应,他们反应的标准是当前刺激与预先存储的某个刺激的匹配程度,而不是真正根据语义或是某一思维策略进行反应。计算机程序中,唯一遵循的原则是计算机语言的合法性,而不是更高级的意义标准,计算机根本不懂问题所描述的内涵。而真正的人类思维过程是智慧的凝聚,反应标准应是高级的意义成分,或是有目的的思维策略,思维的基础是对整个问题内涵与外延的整体把握。计算机思维模拟的反应标准和人思维的反应标准大相径庭。从这层意义上说,计算机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使得电脑无法达到人类的智力水平,无法重复人类的思维过程。
(2)加工方式上的局限性:通常,计算机程序具有线性结构,往往要求执行完一条命令之后,再执行下一条命令,同时执行两条命令则会发生错误。这种对信息的线性处理方式和人的信息加工方式不太一致。虽然信息加工的观点将心理过程看成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认为信息加工是系列的或是串行的,但仍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线性加工提出了质疑。艾森克(1984)指出:如里坚持线性加工,那么只能有刺激驱动的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而不会有概念驱动的加工,即受到过去经验与知识影响的、自上而下的加工。但实际上,人类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受着经验的影响,比如:上述的启发式策略就是根据经验来确定问题解决方向的实例。并且,现在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既包含概念驱动的过程,也包含经验驱动的过程,这两种加工可能是同时进行的或部分重叠的,比如:在解方程式时,我们既需要根据各步所得的数据来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也需要以往的经验来指导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这两种加工往往是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这就意味着人类的思维过程中平行加工似乎更多。用线性加工的计算机程序去模拟并行加工的人类思维过程,一定会存在问题。因为,并行加工往往具有模糊性,同一时刻,思维的结果到底是上行(刺激驱动)还是下行(概念驱动)加工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而计算机的线性加工则必须要排除这些模糊性,因为某一结果一定是由某一条件产生的,执行这条语句后,必定会执行下一条语句。计算机的加工方式限制了人类思维模拟的精度。
(3)调节系统的缺失:诺曼(1981)认为将人和计算机进行类比,存在根本性的问题:计算机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人则有更多的东西,人是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生物适应功能,能根据环境的条件来调节自己本身的机能,人还是社会生物,始终和他人、社会发生着互动,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诺曼区分了人的三个系统,一个为认知系统,他们认为有生命的和人工的信息加工系统有着共同的结构,这部分可称为纯粹认知系统或认知系统,但有生命系统(比如:人)和人工系统(比如:计算机)不同的是,有生命系统需要根据环境的条件来调节自己的机能,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通过调节系统来完成的。调节系统是一种内稳态系统,它与认知系统互相作用,以作出对环境的解释和维持内稳态的行动。所以,有生命系统具有目的、愿望和动机,能选择有趣的任务以及与目的相关的作业。正因为缺失了调节系统,计算机思维模拟程序往往不能应付多种情景或在多种情景中进行选择。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