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马克思主义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政治学)>马克思主义

如何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正确答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先哲祖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如今,需要我们进一步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中国传统文化是夯实中国文化生命根基的主要支撑点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来影响、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等的能力。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符号,是其存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内在的、隐性的文化竞争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孕育了绵延5000年的中华文明,使其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文明古国。尽管在近代的100多年中,随着中国硬实力的式微,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也呈现文弱之势,但是当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的时候,在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等硬实力迅速发展的今天,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无疑是当务之急。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有效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亚洲的“四小龙”及周边国家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儒家文化圈。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当今世界也激荡着一股“汉语热”、“孔子热”、“传统热”的潮流,汉字、孔子、书法、春节、长城、中医等都成为西方认识中国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近几年通过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我国在世界各国建立了300多个孔子学院、200多个孔子学堂,联合国从2006年开始颁发孔子教育奖,举办国际祭孔大典。孔子思想已经跨越了时空,穿越了国界;在法国、俄罗斯等国成功举办中国文化周文化年等活动,这些都充分表明传统文化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载体,同时也表明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即通过与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主流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才能生存、发展、壮大,才能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共识、汇聚民族力量的向心剂  文化凝聚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动员、团结和组织全体成员的向心力,是保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谐的内聚力。在中华民族 漫长的沧桑岁月中,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近代的救亡图存到当代的和平建设,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个中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舍生忘死、克己奉公、民为邦本等思想理念,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前赴后继、发愤图强,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自强自立自信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华民族即将走向伟大复兴的今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是凝聚中华民族各方力量的精神内核,更是汇聚海峡两岸人民乃至全球华人同胞心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向心剂。
4.中国传统文化是传递中国声音、展示民族形象的信使,是增进中国文化感召力亲和力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有和为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传统。早在儒家经典《春秋左传•隐公六年》中就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把善邻看作是国家之宝,这从政治治理的角度把善邻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尽管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但近代中国人民却频遭劫难,饱受战争之苦,也正因如此,走向富强的中国人民倍加珍惜和平、安宁、和谐、自由,倡导并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平友好、合作共赢、和谐相处等理念和基本精神,伴随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必然为世人所了解和接纳,从而大大提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亲和力、吸引力,使“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为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打破“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