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金融学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财经商贸)>金融学

回顾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脉络,扼要说明各阶段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正确答案: (1)纵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其脉络可作如下描述:
①对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马克思及其前人重视的是贵金属。不过,到了马克思从事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也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纸币的规律。费雪的方程式建立的时候,金币本身在视野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存款通货则已经受到重视。至于凯恩斯所指的收益为零的货币,明确地就是指现钞和支票存款;而货币主义所说的货币,其边界已是M2或较之更大的口径。
②引入了对货币需求的微观角度的考察。
宏观总量作为这一问题考察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一贯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所分析,但却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
③扩大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
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的就只是商品实现的需求和各种支付的需求,从而需要的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而考察角度转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只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④货币需求函数,从f(Y)发展为f(Y,r),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
这样的演变过程说明,任何精辟的货币需求理论均受其时代条件的局限,只能构成这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客观经济生活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并无止境。
(2)欧文·费雪发展了一种以交易为基础的货币需求理论。在这种理论中,对实际余额的需求同实际收入呈正比例,对利率波动不具有敏感性。费雪的这个理论蕴含着这样的观点:货币速度即货币周转率是个常数。这就产生了货币数量论,其内容是总支出仅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古典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试图回答个人要持有多少货币的问题。这种理论观点也认为对实际余额的需求是与实际收入呈正比例的,但与费雪的分析不同的是,没有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古典学派的货币速度实际上可视为常数的观点与实际不相符。在大危机期间货币速度急剧降低后,对经济学界来讲,货币速度不是常数这一事实就更清楚了。
凯恩斯提出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从而扩展了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这三种动机是:交易动机、谨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他将其归结成流动性偏好理论,并认为,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和谨慎成分同收入呈正比例,而货币需求的投机成分则对利率及关于利率未来动向的预期极为敏感。所以,这种结论蕴含着这样的观点:货币速度很不稳定,不能视为常数。
后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的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进行了发展,使其更合理。他们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谨慎成分以及投机成分都很重要。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使用了与凯恩斯和古典剑桥经济学家一样的分析方法。弗里德曼将货币视做任何一种资产,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对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动是不敏感的。他的货币速度可预测(尽管不是常数)的观点,转而导致了货币是总支出的主要决定因素的数量论结论。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