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历史(统考)

睦霖题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历史(统考)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街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已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2)归纳材料二的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

正确答案: (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民主、共和观念的流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在对待旧事物方面并未完全否定,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注意:全方位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3)变化: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帝国主义为“友邦”,说明孙中山当时对帝国主义国家抱有幻想;在《北上宣言》中孙中山认识到“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已与国民革命为敌”,主张推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发生变化的因素:吸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再受挫的教训;目睹帝国主义勾结军阀与国民革命为敌;得到中共和苏联的帮助;自身不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