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00508民间文学

睦霖题库>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508民间文学

指纹螺铲歌  一  一螺精(为人机灵),二螺饱(不愁吃喝),三螺没米咬(穷得没饭吃);  四螺吃生水芋头(生水芋头价贱),五螺唔死六螺愁(这两种人都一生坎坷); 七螺七个仓(仓指谷仓),八螺八眼塘(塘指鱼塘), 九螺足足上山装谷(以上三句言生活富裕),  十螺齐齐上山装泥(此人一生劳碌却一无所获)。  二  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开档铺;  四螺担水磨豆腐,五螺平平过;  六螺[这个字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罗"字]老婆,七螺谷满仓,  八螺看牛上山岗,九螺九头鸟,十螺十粪箕,有钱无人知。 读上面两则《指纹螺铲歌》,谈谈你对民间文学变异性的认识。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特征带来的。 民间文学作品是口头创作的,是靠记忆保存的,是民众中集体流传的,所以不断受到人们的改造加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民间文学作品具有变异性。
例如这两则《指纹螺铲歌》,都是阐述人们手指上的纹螺、铲的数量与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联系,但为什么会同一数量结果会不同呢(比如同是一螺,第一则 说是为人机灵,而第二则却认为这样的人生活贫穷)?原因是由于民间文学作品是口头创作的、是靠记忆保存的、是民众中集体流传的,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改造 加工,所以出现了同一事物代表不同情况的事实,如第一则三螺“没米咬”(穷得没饭吃),而第二则三螺“开档铺”(富得开起行当来)。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口耳相传的必然。
例如以上两则《指纹螺铲歌》,是保存在人们记忆里的,由于口耳相传的关注点不同,由于记忆中发生遗忘,第一则“四螺吃生水芋头(生水芋头价贱)”转述时,就必然进行新的加工,变成了第二则的“四螺担水磨豆腐”。在大众传播中,接受者是选择性接受、选择性记忆、选择性理解,在遗忘和忽略的地方,就必须 重建重构,出现创造。所以变异是传播的必然。
民间文学的流传,传播者的心理机制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内在原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的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 变异的外在原因。由于空间地域的转变,也促成民间文学的变异,如第一则“八螺八眼塘(塘指鱼塘)、九螺足足上山装谷(以上三句言生活富裕)、十螺齐齐上山 装泥(指此人一生劳碌却一无所获)”经过不同地域的流传,变成了第二则的“八螺看牛上山岗,九螺九头鸟,十螺十粪箕,有钱无人知。”
总之,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的文学,是口头传承的文学。他流传在民众的口耳间,保存在民众的记忆里,同一民间故事,同一歌谣等,在流传过程中,会因为 时间的更替,社会条件等的不同,或者是因为空间的转换,地域条件、民族特性的不同,发生种种不断的变化,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