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执业兽医(兽医全科类)

睦霖题库>兽医考试>执业兽医(兽医全科类)

休克的发生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A.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1)血容量减少
血容量减少引起的休克称为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烧伤或创伤等情况。血容量减少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从而使心输出量降低和血压下降,因而减压反射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结果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
(2)血管容积增加
动物体血管全部舒张及充盈,所能容纳的量称为血管容积。动物体的血管容量很大。生理情况下,由于神经体液的调节,血管保持一定的紧张性,大部分毛细血管处于关闭状态,使血管的实际容积大为减少,与全血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以致在心泵的作用下维持一定的血管内压力,促使血液在血管内不断流动和循环,从而保证了有效循环血量。血管容积增加是指正常时的实际血管容量扩大,是由血管扩张所引起。过敏、感染时,由于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使血管扩张,血管容积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从而引起微循环瘀血和灌流量减少。创伤所引起的剧烈疼痛、脊髓麻醉或损伤等使血管运动中枢抑制或交感缩血管纤维功能障碍,导致血管扩张和血管容积增加,因而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以致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可见,多种原因可通过血管容积增加这一环节引起休克发生。
(3)心泵功能障碍
各种心脏疾患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其引起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因而引起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和组织血液灌流量降低。
B.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机制
(1)微循环收缩期
属休克早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使血管内压降低,刺激主动脉弓和颈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神经传导到延髓心跳中枢、血管舒缩中枢、或直接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结果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结后些微释放大量儿茶酚胺;此外在休克时体内产生的其它体液因子,如血管紧张素、加压素、血栓素、心肌抑制因子、白三烯等也大量产生,他们共同参与了血管收缩的过程。微循环变化特点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痉挛,口径缩小,其中以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尤为明显,微血管自律运动增强,血液进入真毛细血管网减少,血流限于通过直捷通路或开放的动—静脉吻合支回流。此时,微循环中开放的毛细血管减少,血流减少,流速减慢,微循环灌流量显著减少,处于明显缺血状态,故称此期为微循环收束期。
(2)微循环扩张期(瘀血期)
如果休克在早期未能得到控制,微循环缺血缺氧持续一定时间后,机体组织氧和营养物质的不到及时的供应,乏氧代谢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如乳酸、丙酮酸等使终末血管床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逐渐减弱,于是血液不再限于通过直捷通路,而是经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大量涌入真毛细血管网,此时微静脉也扩张,但由于血液细胞流变学的改变如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白细胞贴壁、嵌塞,血液粘度增加,使毛细血管后阻力增高,因此微循环灌大于流,以致大量血液淤滞在微循环血管内,故休克由微循环缺血期发展为微循环瘀血期。由于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而扩张,微循环中血液淤滞,故早期的代偿反应已不复存在,甚至回心血量越来越少,因此又称此期为失代偿期。微循环瘀血在各组织器官之间并非一致,主要见于肝、肠、胰腺,晚期出现于肺、脾、肾上腺,皮肤、肌肉和肾则更迟或一直处于缺血状态。
(3)微循环衰竭期
微血管反应性显著下降该期的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脉均发生松弛,甚至麻痹,毛细血管中血流停滞,微循环灌流量严重减少,亦即微循环衰竭。由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严重缺氧、酸中毒、内毒素以及某些休克动因的作用,常可发生DIC。DIC一旦发生,又加重微循环的障碍,从而加速微循环衰竭的发生。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