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世界史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历史学)>医学史

简述明清时期内科学成就。

正确答案: 明、清时期内科学主要是围绕医学理论与古代医家学说及其医疗经验,所出现的不同学术流派的论争而发展的。薛已(1488~1558年),著《内科摘要》,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其学术思想主要受张元素、李杲脾胃论的影响,注重脾胃虚损证,又受王冰、钱乙的影响,重视肾中水火与脾胃的关系,因而脾肾并举,注重温补。张介宾(约1563~1640年),其医学主张,主要是反对刘完素和朱震亨以寒凉药攻伐肾阳,认为真阳、真火是生命之大宝。李中梓(1588~1655年),在李杲、薛已、张介宾诸家的影响下,重视脾肾互济同治的学术主张。赵献可发挥命门之说,认为命门是人身之主和至宝,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清代,徐大椿、陈修园对温补派医学主张提出了反对观点。
明、清时期内科学方面的发展还表现在不少医家能兼取历代医家之长,吸取家传经验,结合自己临证实践,完善对疾病的认识,著成综合性医著。主要有:《医学正传》、《明医杂著》、《杂病证治准绳》、《寿世保元》、《症因脉治》《证治汇补》。
这一时期内科学发展的另一特点,是有关虚劳证治的专书大量出现,主要有:《红炉点雪》(1630年),撰著者龚居中,龚氏认为虚损痨瘵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痰火。《慎柔五书》(1636年),撰著者胡慎柔(1572~1636年),书中分虚劳为虚损和痨瘵两类。《理虚元鉴》(约1644年),撰著者汪绮石,该书对虚劳论治,提出治虚劳的“三本二统论”。
此外,专论内科杂病比较著名的专书还有尤怡的《金匮翼》(1768年),林佩琴的《类证治裁》(1839年),论述内科杂病、妇科、外科等病证的证治。熊笏的《中风论》,介绍养阴清热治疗中风的经验。喻昌(嘉言)在《医门法律》(1658年)中,叙述了腹水症状及其病因。王清任的《医林改错》(1830年),在内科方面对疾病的治疗,强调了补气活血与活血逐瘀两个原则。他所创立的活血逐瘀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