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汉语史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

简述动词形尾“着”字的来源及其应用情况。

正确答案: (1)“着”本作“著”,有三个意义,显著;著衣;附着。后来“著衣”、“附着”二义写作“着”,形尾“着”来自“附着”义的“着”,最初是个纯粹的动词。
“风行而着于土。”
(2)在汉末,“著”已经有虚化迹象,它不是句中谓词,而是在动词后,和动词构成使成式结构:“今钟鼓无所悬著,…如必有所悬著…”
(3)南北朝以后,“着”字开始虚化。一方面,它不用作谓词,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保存着附着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动词加“着”字构成一个类似使成式的结构。这时候,“着”字一般只用于处所状语前面,并且常常和“前、后、上、下、中、边”等字相照应。这种“着”字颇有“在”的意义,但它是连上读的,而不是连下读的。这个时候,动词不带宾语。
(4)到了唐代,带“着”字的的动词后面开始可以有宾语,“着”字的意义也有了变化,它有“到”的意思:“还应说著远行人。”真正的形尾“着”字,似乎还是继承了表示处所的“着”,“堆著黄金无买处。”显示的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情况,“着”字只是表示静态,还不表示行为正在进行中。
(5)真正表示行为在进行中的行为“着”字在宋代已经存在了:“如战阵厮杀,擂着鼓,只是向前去,有死无二。”但进行貌的形尾“着”字的普遍应用是由元代的史料证实的。“撞着八个大汉,担着一对酒桶。”
(6)如果拿“了”和“着”相比较,可以说,作为情貌形尾“了”比“着”产生的时代早些。同时,形尾“了”的普遍应用的时代也比“着”早些。宋元时代,“了”和“着”区分有时并不明显,宋元时代“着”前动词可以用否定词“不”:
“待道是郑观音,不抱着玉琵琶”明代,特别是17世纪以后,“了”和“着”的分工才明显。这是语法的一大进步。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