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形势与政策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大学公共基础课)>形势与政策

为什么说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

正确答案: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涵。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说:“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没有井冈山过去艰苦卓绝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特别是1928年4月底朱毛会师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频繁军事进攻的同时,还在经济上实行严密而又残酷的封锁。他们设立关卡,出示布告,制定严厉措施,断绝井冈山同外界的任何物资交流和经济往来,妄图把井冈山军民困死、饿死、冻死在山上。
为了摆脱根据地的经济困境,毛泽东和湘赣边界党、政府领导井冈山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因陋就简、白手起家。在军需工业方面,先后办起了桃寮被服厂、红军军械处、红军印刷厂等;在农业生产方面,组织红军指战员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劳力换工和农具耕牛互助;在商业贸易方面,开辟了大陇圩场,改造、繁荣了草林圩场,沟通了赤白贸易,并制定了“一个红枣也不能动”的正确工商业政策;在金融方面,创办了红军造币厂,铸造、发行了“工”字银元,调剂货币流通,稳定金融市场;在医疗卫生方面,办起了茅坪后方医院、小井红军医院。此外,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还开展了群众性的熬硝盐运动,成立了边界竹木委员会、防务委员会,并组织红军将士和群众挑粮上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先士卒,带领广大军民一起共渡难关,唱响了我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艰苦奋斗的壮丽乐章。
由于湘赣边界割据政权处于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非常缺乏,并成了极大的问题。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所写的决议中指出:“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面对艰苦的斗争生活,以毛泽东为首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带领井冈山人民一道,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不怕困难,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当年,在井冈山上,由于国民党军事上的“会剿”和经济上的封锁,军民的生活很艰难。就拿油来说吧,煮菜要用油,点灯也要油,可是敌人封锁得紧,油进不了山。山上只出产点茶油,也很少很少。下山游击的部队,打土豪偶然搞了点油,那是了不得的宝贝,是非常高兴的事。
上山后不久,部队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的规定:各连(直至营和团以上机关)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不办公时,即应将灯熄掉。连部要留一盏灯,供带班、查哨等用,但只准点一根灯芯。
按规定,毛泽东晚上办公时用的油灯,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为了节省用油,却一直坚持只用一根灯芯,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写作,有一次警卫员为他添了两根灯芯他都挑开了。有的红军战士看到毛泽东经常工作到深夜,便把打土豪缴获来的马灯送给他,可是毛泽东考虑到马灯费油,平时轻易不用,只是在晚间外出或开会时偶尔使用。开始,贺子珍埋怨毛泽东:只点一根灯芯,太昏暗了,眼睛会受到损害。毛泽东解释说,在物资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作为领导更要带头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使这有限的物资用得时间更长一些。
就是在这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下,毛泽东挥笔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重要著作以及给党中央的大量文稿,引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著名的《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到:“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么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红军队伍中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及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张令彬在《井冈山斗争的回忆》中讲,井冈山的生活十分艰苦,当时有这样的说法,没有“牛头”不革命。“牛头”就是虱子,红军战士中没有一个不生虱子的。那时每到一个地方,住一晚就是一个很好的休息。红四军战士们经常一走就是一百多里路,还要同地方民团、挨户团打仗。睡觉从来没有脱过衣服,也没有脱过草鞋。战斗生活十分紧张,洗澡、洗衣服是不容易的事。
当时官兵生活一个样,除了指挥权以外,都不分官兵。毛泽东同志住的地方十分简陋,一块门板,两条板凳,上面铺禾草,盖一块布,被子破旧还打了补丁,根本没有蚊帐。朱德当军长,也和战士们一样艰苦,身上长满了虱子,经常和战士们一样利用休息时间抓虱子,他曾风趣地说,不生虱子的人不革命。
生活是艰苦的,但大家的精神是快乐的。当年在红四军后方留守处工作的曾志在《回忆在井冈山的战斗生活》一文中提到,留守处位于井冈山的大井村,共有一百来人,差不多天天都是吃辣椒干拌盐泡的汤,好的时候才能吃点南瓜,那时能吃上南瓜,就像吃肉一样。所以当时红军战士有首歌谣:“红米饭,南瓜汤,吃起来,喷喷香!”这是红军战士对美味的南瓜,出自内心的颂扬。
在山上,穿的、盖的比吃的更困难。1928年8月的井冈山细雨蒙蒙,浓雾重重,空气潮湿而寒冷。上山后曾志和那些有病的同志挤在一间房子里。泥土地很潮很脏,大家就用剥下的杉树皮,铺在地上当床板,盖的很少。曾志当时有一床夹被子,算是很不错了。有的同志连夹被都没有,就用禾草往身上盖。为了御寒,他们白天轮流到山上打柴,晚上就在屋子中间烧一堆火,大家围着火睡觉。至于穿的更是五花八门,大家穿什么的都有,前方打了土豪,就给后方留守处送来一些穿的,有男人穿的长袍马褂,有女人穿的衣袖很宽很大还镶着花边的女衫,总之,什么颜色的都有。当时的同志为了御寒,也不管这些,有什么就穿什么。有时为了劳动起来方便些,用根草绳子在腰上一系,这样还挺精神呢!
毛泽东在《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一文中指出:“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的工农生活好。现在军中的生活则相反,恐怕什么人的生活很少有红军这样坏的。因为现洋缺乏,每天每人五分大洋的伙食钱(米归地方供给),时常难乎为继。‘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士兵的谚语,表示了他们的苦楚,耐得苦,比第四军更耐得苦的恐怕也少了。”当年的红四军官兵不仅非常耐得苦,而且还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条件,以饱满的热情去搞活生产、自力更生,最终克服了困难。曾担任红四军第三十一团副连长的韩伟在《井冈往事》一文中回忆到,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无论是打仗,还是开展群众工作,四军官兵都是在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敌人的军事“进剿”和经济封锁,使困难达到了极点。为了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红四军的后方部队自己搞生产。他所在的第二连在大井的西山脚下的东南角有个仓库,1928年10月间,他们还从宁冈的源头村向山上背运粮食,背运油、盐、干菜、腊肉等,背上来以后,就贮藏起来,以便和敌人作长期的斗争。
当时红军官兵一致,吃的都是红糙米、南瓜,有时还把红薯、南瓜切成丝晒干合起来吃,有时吃这样的东西也很困难,一天只能吃一两顿。南瓜汤里既没有油,也没有盐,很难吃下去。穿的、住的也很困难。井冈山的冬天很冷,战士们还是穿两件单衣,后来搞来一点棉花,又缺少布,战士们就在两层单衣里夹点棉花,拿针缝一缝穿上。晚上睡觉也没有被子,盖的是稻草,晚上睡觉的时候连人都看不到,因为人都钻进稻草里去了。在那寒冷的冬天,战士们脚上没有鞋子穿,穿的是自己打的草鞋。当时打草鞋没有麻,大家就把稻草捶软,搓成草绳,再打草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士们仍精神饱满,热爱红军生活。他们还高兴地唱着:“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干部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
朱德在《关于练兵与带兵问题》一文中讲:“怎样带兵呢?……还是要干部以身作则。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这里不重复了。古人说:‘能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者为名将。’历史上带兵的能够做到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的很少。红军里的干部各个都是名将,他们都能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朱德作为当时红四军的最高军事首长,不仅在战场上率队冲锋陷阵,而且和战士们一道挑粮上山,这像无声的命令,鼓舞着红军在战斗中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成长壮大。
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进攻,除了构筑工事、练兵以外,还有一桩大事就是储备粮食。可是井冈山上产粮很少,供给山上的群众吃还不够,部队的军粮怎么解决呢?边界党组织决定:由宁冈县委、县政府负责筹集粮食,然后由红军指战员把筹到的粮食挑上山来。因此在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的那些日子,“挑粮上坳”便成了红军指战员们的一项经常性工作。1928年10月,为了粉碎湘赣敌军第二次“会剿”,根据地军民掀起了挑粮上山运动。
从井冈山茨坪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山高路又陡,实在难行;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难受,肩上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那就更吃力了。每到运粮的日子,毛泽东等领导人和红军指战员们天一亮就出发,赶到装粮的地点,有的用箩筐装,有的用口袋背。工具不够,有的同志索性就脱下条裤子,把裤腿扎紧,满满地装上两裤腿,往肩上一搭。这样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过坳,直到天黑才回到山上。
军长朱德已经42岁了,在红四军中算是“高龄”了,也提出要亲自去挑粮。他要军需处长范树德给他做了一根扁担。运粮时,他穿着草鞋,戴顶斗笠,和小伙子们一样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上路。战士们心疼朱军长。有的战士劝说道:“军长,你那么忙,年龄又比我们大,就不要挑粮。”还有的战士说:“军长,你晚上要开会研究作战大事,白天还要参加运粮劳动,别把身子骨累坏了。我们每人多挑一点,就把你的任务完成了。”朱德回答说:“挑粮是件大事,我身体好,军事工作可以安排早晚时间处理,挑粮不能不去,再说,垮不了。”
战士们的劝说,并没有动摇朱德挑粮的决心,他坚持和战士一道挑粮。为了照顾朱德的工作和休息,红军战士把他的扁担“偷”藏起来。朱德明知战士们关心他,有意不让他参加挑粮。但是他继续参加挑粮的决心没有变,用毛竹重新削了根扁担,并在上面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
第二天,朱德又照样和大家一起挑粮。路过黄洋界,在荷树下休息时,朱德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再要“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了。说得战士们哈哈大笑。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有人敢“偷”了。军长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大大增强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挑粮的积极性也更高了。你追我赶,奋勇当先。大家虽然热汗淋漓,但格外高兴,有的战士还编写了这样一首歌谣: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军民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
“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也伴随着这首歌谣流传开来,一直被人们传颂至今。
艰苦奋斗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的继承和发扬。在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这一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