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文化要略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中国文化要略

简述台的用途与内蕴。

正确答案: 一、军政礼仪场所,即封建国家(包括诸侯国)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都要选择在高台上举行隆重而盛大的仪式,如立国、 即位、阅兵、拜将、会盟、凯旋等等。高台卓然而立,人可居高临下,于台上举行某种仪式,不但能显示隆重、庄严的气氛,而且 还能给人以崇高、伟大的感觉。因此选择高台作为军政重大礼仪的场所,实际体现了人类对崇高境界的追求,是人们借助客观实体 以满足自尊的心理要求。历代文献记载的许多重大台礼,都内含这种意蕴。如陕西汉中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拜将台,周瑜的点将台,曹操的教弩台等。尤其是刘邦拜将所带来的事业上的成功,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台的尊崇与知识分子的价值及其力量联 在一起。这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认识:台礼是招贤纳士的最高礼遇。
二、宗教祭祀场所,即由对天的迷信和崇拜而产生的祭祀活动和通天仪式,也选择在台上举行。《周礼》已有圜丘祭天的记载。 随着神仙学说的流行,人们把高台建筑当作通向天宫的路径,至少也作为接近神明并与神明沟通的环境。此后,由于秦始皇和汉武 帝热衷于求仙活动,因此他们建造了很多高台,企图借此向高空发展,与天宫接近。
三、思亲望归之所,即筑高台以登望,借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台的这一功用大抵也始于春秋战国。如汉武帝后悔太子刘 据受冤,筑归来望思台以思太子。王昭君离家入宫后,乡人筑台而望,后人称为昭君台,等等。凡亲人分离两地,均筑台相望以表 思念之情,如远离家乡的征人筑台望乡,称望乡台;丈夫出征在外,妻子筑台而望,称望夫台;等等。台的这种妙用,就其美学意 义来说,是追求高而达远的境界;就其心理因素来说,是目之所及则心之所达,这在感觉上缩短了与亲人的距离。
四、登高览胜之所,即将高台作为游赏之地。它可以是园林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独立的建筑。它的美学依据同样是高而达远, 但它不是要缩短心理上的距离,而是要扩大视野,开阔胸襟,获得最充分的美感享受。自商周以来,台的这种功用一直相沿不衰。 如章华台、姑苏台、汉武帝时柏梁台、曹操所筑铜雀、冰井、金凤三台等等。
五、藏书观象场所,即于台上观测天象,收藏典籍。这两种均为实用,但其思想内蕴不尽相同。筑台观象,取其台高际天,是 古代通天思想的反映。据知周代已开始这一活动,今河南登封尚存周公测景台遗址。此后,西汉于长安、东汉于洛阳分别建灵台, 都为观测天象之所。现存完好的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观象台,是元、明两代建造的天文观测所。而筑台藏书,大约于防火的实际 目的有关。汉代规定“金匮石室”藏书之制,并先后建兰台(又称芸台)、天禄阁、石渠阁为藏书处,均为高台建筑。
六、物事纪念场所,即高台成为纪念性的建筑物。这一功用起于何时已难考证了。如伏羲八卦台、陕西周至授经台、河南开封 古吹台、仓颉造字台、延陵季子挂剑台、屈原天问台、刘邦歌风台等等。另外,中国古代的许多名人都有读书台,如董仲舒读书台、 张衡读书台、曹植读书台、昭明太子读书台、李白读书台、苏轼读书台、李纲读书台等等。显然这些读书台并非本人当时为读书而 建,都是后人敬仰先贤,为推崇他们的苦读精神和礼赞其历史业绩而建。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