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金融学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财经商贸)>金融学

分析比较不同汇率制度下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该国货币供给可能给予的影响。结合我国国际收支和汇率制度的实际,试分析1994年以来,对外因素对于维护人民币的稳定所造成的强大压力以及我们的对策。

正确答案: (1)由对外经济交易引起的国际收支,必然影响国内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状况。这种影响又因汇率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外汇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表现在两个层次上:商业银行活动与中央银行活动。商业银行购入外汇时,外汇资产增加,由购买外汇而支付的本国货币相应地形成银行存款负债增加,扩大了货币供应量;反之,当商业银行卖出外汇时,外汇资产减少,由于客户要动用本币存款购买外汇,银行存款负债减少,货币供给量相应缩减。所以,在一国外汇收支顺差时,商业银行购入的外汇大于售出,外汇库存净增长,货币供给量也表现为净增加,反之,则货币供给量净减少。
与此同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有义务防止汇率变动超出允许的幅度。如外汇供给过大,外汇汇率贬值,中央银行必将出面干预,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外汇。其结果是商业银行把部分外汇卖给中央银行,并相应增加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从而加强派生能力,有可能扩大货币供给量。可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外汇收支有顺差,则构成增加货币供给的压力。当然,如果国际收支是逆差,则会相应缩减货币供给。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来调节,从而国际收支逆差国的货币汇率会贬值,顺差国的货币汇率会升值。市场汇率的变动,又会引起外汇收支顺差或逆差反方向变化,并使原来出现的国际收支逆差和顺差有可能短暂存在。因而从理论上说,在浮动汇率下,不致于因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的长期存在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长期收缩或扩张。不过,政府没有维持汇率的义务并不等于政府不能干预外汇市场。当政府为了实现某种政策目标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或卖出外汇时,自然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
(2)我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管理浮动汇率制下,中央银行也可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市场汇率朝有利于己的方向变动。现阶段,我国在外汇管理方面实行结售汇制,规定企业、单位和个人收入的外汇,全部或相当部分要卖给外汇指定银行,由银行付给本币;其所需外汇,在经常项目以内,则以本币向银行购买。因而,外汇收支与货币供给量有着直接联系。如果出现外汇收支顺差,就会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如果出现外汇收支逆差,则要相应减少货币供应量。随着国际收支规模急速的扩大,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已不完全决定于国内银行信贷规模,根据开放经济下我国的货币供给模型:NFA+NDC=MS,可知:决定MS的因素既有国内因素NDC,也有国外因素NFA。
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使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央行在保持汇率稳定的同时,货币供给大量增加,为了防止通货膨胀的风险,央行又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收回部分货币供给,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就完全的开放经济来说,中央银行尽管有大量外汇储备,但相对于上万亿美元的全球外汇市场日交易额来说,单靠它调节汇率,无疑是杯水车薪。在实际经济中,中央银行有能力影响汇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布政策从而改变私人市场行为来获得的。即外汇操作不能仅仅依靠外汇的买进卖出,而是要与“宣示效应”进行配合。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过度投机。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