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传播学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

简述框架效果理论(framing)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在新闻传播中,框架概念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媒体工作者通过选择、突出、排除、提供细节等方式报道某个问题,它强调的是新闻生产过程;二是新闻生产过程产生的结果。
甘耐姆把媒体的框架分为四个维度:
(1)新闻涉及的话题(内容的取舍);
(2)外在表现(编辑中的篇幅和位置);
(3)认知上的属性(被包含进框架的细节);
(4)感情属性(全篇的基调)。
因此可以认为属性的取舍、强调、排列也是框架的一种,但是框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要比属性的设置更加丰富。框架除了表现在具体细节之外,还是一种格式塔(整体的感觉),比如甘耐姆所说的感情属性、风格、语气等。1+1很可能会大于2,把一些属性加在一起,还可能产生某些“化学反应”,超过属性简单相加产生的效果。
所以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框架并不能画上等号,框架效果所涉及的影响要大于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此外,框架研究包含的内容也涉及新闻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结果的全过程。尽管如此,从属性议程设置的角度研究框架效果,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框架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在信息传播的效果方面。
艾英戈认为,“框架”是对判断和问题的陈述或表现的微妙改变。而“框架效果”则是指这些改变对决策的影响。他把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分为两种框架,一是故事框架,指用具体的故事来表现公共事件、个人经历。另一种是抽象的主题框架,它把公共事件放到更一般或更抽象的语境中来理解,指向一般性的结果或条件。
和议程设置第二层研究不同的是,艾英戈并没有单纯研究这种框架中属性显著性的传递,而是走得更远,关注这两种框架导致的公众对问题责任归因的变化。与铺垫效果研究的前提一样,这个理论也认为普通人对问题的归因是不连贯的,常常依问题而定。人为了追求判断过程的简单化,一般依赖容易想到的事情来归因,很少全面考量所有因素。因此媒体对事件的叙述框架将影响公众对事件责任的归因。一般来说,故事框架容易导致受众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被报道的具体个人,而主题式框架则导致他们将问题的责任归结于国家领导人或社会。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