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货币金融学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财经商贸)>货币金融学

针对中国现实情况应该如何设计利率市场化进程?

正确答案: 总体上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如商业银行虽然拥有非常大的存贷款自主调节权,但基本上都是直接按照基准利率执行,缺乏市场灵活性,所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将进一步持续下去。
对于我国来说,未来利率市场化的重心将不再是放开利率管理权,而应该是以调整利率结构,优化利率传导机制为重点,具体包括:
(1)强化基准利率和其他利率的自主决定性。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我国各类利率的决策权都不完全在名义决定者手中,即使是基准利率也是如此。基准利率并非由人民银行决定,而是不同利益部门进行充分博弈的结果,最终决定在国务院。但是这种决定机制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多方博弈往往不是最优,而可能是最劣。
(2)协调好利率市场化与利率管理体制的关系。一个有效的利率管理体制,并不与利率市场化相矛盾,因为利率市场化不同于完全的利率自由化,在成熟的利率自由化条件下,利率是由金融机构和其他经济主体根据金融市场供求状况和中央银行的指导信号决定的。
(3)转换市场利率。当前我国一般以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其实,存款利率在我国发挥重要的参照作用是与中国特定的经济发展轨道和文化传统背景是分不开的,简言之,就是具有历史性。在中国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居民投资理财观念日益成熟,投资渠道日益丰富的时期,存款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的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既然市场利率应该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自主决定程度最高从而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利率,那么应该可以考虑以拆解利率或国库券利率作为新的市场利率,当然,这种转换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4)增加利率档次。利率档次过粗是我国利率体系的老问题,这与我国金融市场上投资品种不丰富,金融产品定价不够科学有关。过粗的利率档次不仅使投资者的选择余地很少,也会导致利率体系的内在机制过于单调而使整体有效性降低。因此,增加利率档次,细化利率结构,丰富相关利率产品,是发挥利率杠杆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
(5)建设金融市场和微观金融体制。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利率市场化的速度和改革。从国际经验和教训来看,先培育金融市场,健全金融体制在放开利率的国家成功居多,而不扎实的市场基础而贸然放开利率管制着多以失败告终。所以,上述各项改革的重点都可以归纳为市场体系尤其是金融市场的体系的建设。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