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文化要略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中国文化要略

简述孔子。 

正确答案: 孔子,儒家,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后人贬称“孔老二”。一生中除中年一度做过鲁国的司寇和周游列国外,主要是授徒讲学,号称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论语》,是其思想的集中反映。
仁:中心思想。仁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爱人”就要“推己及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自己想要的好处也给别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一个具备了“仁”的人,必须“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必须“言忠信,行笃敬”。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样,一个人就具备了理想的人格。在这里,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
正名:政治思想。即按照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立信:主张政府要获得人民的信任。“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另外还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人们“毋意(臆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毋我(自以为是)”,等等。
天命:“天命”指天或上帝的命令,“天”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天”有时可以作为意志的能赏罚的人格神存在,也有自然意义,即不断运行的自然界;“命”是支配社会生命的盲目的异己力量。孔子尊天,但怀疑鬼神。他认为祭神,所以神存在,对鬼神的最好办法是“敬而远之”。
中庸:最高的道德。“中”是“执两用中”“中立不倚”。度量以取中,无过无不及。“庸”指“不易”。中庸与“和”有关系,容忍种种特殊成分,建立和谐秩序,和谐而不极端。(和而不同)
思想的局限性:主张恢复周礼,看不起劳动人民,鄙视妇女等。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