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文化要略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中国文化要略

简述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正确答案: 隋开皇七年,即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用以选拔人才。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重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科举制产生的意义:科举制的实施,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因为它彻底破除了魏晋以来以门阀高下作为取人标准的腐朽制度,打破了由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格局,为广大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进身的机会,并由此壮大了中小地主阶级的政治力量,成为此后千余年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唐代继承、发展并完善了隋代的科举制。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作两类:一是常科,二是制科。“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设立的科目不下几十种,常见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史科等,但以应考明经、进士两科的人数最多,其中又以进士科的考试最受尊崇,报考的人数最多,因而录取最严。因为考中进士的仕途较快,唐朝的宰相大都由进士出身。“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的科目,也叫“特科”,其内容也相当庞杂,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参加常科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徒”;另一种是不在学校读书的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到京城参加考试,这些人称为“乡贡”。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主持,由吏部考工员外郎任主考,后因考工员外郎位卑望轻,唐玄宗时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因此也叫“礼部试”。考试地点在京城长安,中唐以后有时也分别在长安、洛阳两都举行。考试时间在每年春季。考试的内容和录取标准,各科各不相同。如进士科,规定要考试时务策和贴经,唐高宗时,又在进士科加试杂文两篇(即一诗一赋),以测试应考者的文才。诗的题目和韵脚都有极严格的限制,题目前冠以“赋得”二字。后来,凡是先有题目而后有诗的,也冠以“赋得”二字。制科考试则常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都凭皇帝本人的好恶。
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擢第、登第、登科”,考不上称为“落第”。进士及第就叫“进士第”,第一名叫“状元”或“状头”。新科进士互称“同年”,他们都是主考官的“门生”。及第以前,他们的身份都是平民,称为“白衣”或“布衣”;及第以后,就算有了出身,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及第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选试,才能授予官职。选试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即相貌、言谈、书写、表达四方面是否合格。选试的科目也分“博学宏词”和“拔萃”等。前者主要测试文章论述,后者主要测试司法判词。其时,考中进士以后就已经很了不起了。首先,新进士都要到杏园去举行宴会,派遣两名年少英俊的进士作为“探花使”,去采集名花点缀盛宴,宴会则称为“探花宴”。而后还要到长安城南的曲江亭聚会庆贺,称为“曲江会”。随后到慈恩寺塔(即今大雁塔)下题名,称为“题名会”或“雁塔题名”,以求流芳百世。
宋代是我国科举制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完全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并且有一些重要的改革。最重要的有三点:
一、礼部的考试,主考官直接由皇帝任命,而不是按例由礼部侍郎担任。这等于是加强了皇帝对科举考试的控制,使其人才的选拔更能符合最高统治着的心愿。
二、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对那些考中进士的人进行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决定录取的名词。这就在实际上打破了唐代以来主考官与众多门生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被录取的人只对皇帝本人感恩戴德。到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按三等发榜,称为“三甲”,一甲是及第,二甲是出身,三甲是同出身,三甲都可直接授官,有的还能很快得到高官。殿试以后,由皇帝于琼林苑赐宴,称“琼林宴”。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专以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其后历代成为定制。
三、到宋神宗时,又于国子监内实行三舍法取士。所谓“三舍法”,就是把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在校考试成绩优秀的,可以升级,如果考到上舍上等,就可以直接授官;考至上舍中等,可以直接参加殿试;考为上舍下等的,可以参加京城的省试。 
由于理学在宋代的发展,宋代的科举选官特别注重考生对理学的理解和运用,理学便逐渐成为后来科举取士的最高标准。 元代也实行科举考试,并且已经实行三级考试,即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考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科举制度的完备在明清两代,流弊之盛也在明清两代。两代制度基本相同,只是清朝在录取时分满汉两榜,满汉考生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明清两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也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三级录取,另外加上殿试。考试内容以八股为主,每级考试都严密而烦琐。会试以后,还要经过朝考才能分配官职。
明清院试实际上要经过三次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合称“童生试”。参加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童生试合格后,即为“生员”,也叫“诸生、庠生”,俗称“秀才”。 
明清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参加者是秀才,及格后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在秋八月,故又称“秋闱”,地点在各省城(包括京师)的贡院。贡院的外墙很高,上植荆棘,故又称“棘闱”,发榜时正值桂花开放,因而叫“桂榜”。贡院内的考棚以《千字文》编为舍号。中举后,既可以参加会试,继续上进;也可以要求担任教职,去做学官,甚至还可以参加大选,候补知县。 
明清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即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时间是春三月,由礼部主持,故又叫“礼闱”或“春闱”,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称“杏榜”。参加者为举人,主考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均由一、二品大员担任,并且必须是进士出身。会试合格后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以后是殿试,地点在今故宫保和殿,由皇帝亲自主考,有时只设御座,而由钦命大臣宣读考题,清代一般由亲王担任。应试者必须为贡士,考中即为进士。发榜时用金榜,故考中进士又叫金榜题名。殿试分为三甲录取,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为传胪。前十名名次决定后,皇帝首先接见,称为“小传胪”,然后再于太和殿接见全体进士,称为“大传胪”。接见时,御旨宣布名次,同时宣布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拿了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大传胪之后,由礼部赐琼林宴,到孔庙拜孔子,而后由礼部将进士的名字刻碑立于国子监,称为“进士题名碑”。 
殿试之后,还有一次朝考,目的是分配官职。状元、榜眼、探花不参加朝考,按例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按会试、殿试、朝考三项总成绩分别授“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和知县等。庶吉士为学习研究性官员,三年期满才授实职;主事为实习性官员,三年后才能转正。这些按规定举行的考试,称为“正科”,学生三年方有一次机会。 
朝廷为了延揽人才,常常在皇帝即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特别增加一次考试,叫“恩科”。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是中国科举制的最后一次考试。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