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文学理论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文学理论

简述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法国和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并简要勾勒它的基本艺术手法和美学特征。

正确答案: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830年,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它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从50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客观冷峻的风格,早期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有所削弱。这种创作风格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福楼拜,他是法国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小仲马和都德紧跟其后,继续推动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而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巴黎公社文学,是一种新颖的现实主义文学,又称无产阶级文学。它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无产者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激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欧仁·鲍狄埃,路易丝·米雪尔等。鲍狄埃创作了不朽的无产阶级战歌《国际歌》。路易丝·米雪尔是公社的著名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有“红色圣女”之称,她写过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著名的有《红石竹花》。巴黎公社文学为20世纪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经历着社会和思想巨大变化的国家,封建社会的灭亡和西方文明的入侵带给人们一系列的冲击,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化给文学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文学高举现实主义大旗,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五四以后的十多年间,乡土派小说、社会分析小说、京派小说、七月派小说等文学流派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茅盾、叶绍钧、王统照、冰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用朴素的写实手法探索着生活的意义和出路。解放后,出现了一大批反映农村阶级斗争和生产实践的优秀作品。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均是佳作。这时期出现的“红色经典”小说更是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岁月。“文化大革命”后,“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的出现继续着现实主义对人的关注的精神。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作家们把目光投向了由此而出现的诸多新问题。与此同时,对下岗工人,对农民工的关注成为二十世纪末现实主义文学的聚集点。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手法和艺术特征。首先特征是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这种文学精神具体表现为按照作家自己观察到、感受到、把握到的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关注现实、正视现实、忠于现实,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描写,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其次,富于真实感、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这是与现实主义文学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和表现生活相适应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是一种比生活表面更高的真实,是表现和揭示了隐藏在生活表面现象之内的底蕴的真实。此外,注重写实白描的艺术手法是现实主义文学类型的又一个特征。这样,才能显得真实,才能忠于生活的本来面目。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