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书法知识竞赛

睦霖题库>艺术文化生活娱乐知识竞赛>书法知识竞赛

《淳化阁帖》在帖学中的地位及影响怎样?

正确答案: 酷爱书法的宋太宗(赵炅)在淳化三年(992年)出内府收藏的历代法书墨迹,命翰林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标明法帖,摹勒于枣木板上,共有十卷,四百二十余帖,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出,这就是后世享有盛誉、声名赫赫的《淳化阁帖》。当时只有亲王和大臣进登二府,乃赐一本,世间难得,得者以为殊誉,珍视无比。在此以前的刻帖,一是规模小,(如《兰亭》),二是有的散失无存,(如《昇元帖》),而像《淳化阁帖》这样把古代书法摹勒上板,拓印成册,作为人们学习和欣赏的范本,其规模巨大为前所未有。自《淳化阁帖》一出,因拓本难得,民间羡慕者又多,人们就将原拓本翻刻行世,仍供不应求,就又将翻刻本再翻刻,至再至三,以至拓本遍布天下,从此以后学书者均临摹于帖,大得方便,学帖就盛行起来,从宋一直风行到清代的早、中期。虽然帖学的出现和流行是有多种社会因素的,但是,《淳化阁帖》起到了首倡作用。在此以后,涌现出多可汗牛充栋的刻帖中,没有任何一本的影响能和《淳化阁帖》相比。
由于奉诏刻帖的王著,其学识不足,多昧于识鉴,采择不精,使《淳化阁帖》中真伪糅杂,次序乖错,而被后世米芾、黄伯思、王澍等人所指责。然古人法书赖此以传,即是伪帖,也属伪好物,前代不传之迹,往往在此,再加摹勒逼真,精神完足,为后世宝重。自《淳化阁帖》出后,历代重辑、翻摹者甚多,宋时有《大观帖》、《国学监本》、《修内司帖》、《潭帖》、《绛帖》、《临江帖》、《鼎帖》、《武宁本》、《利州本》、《蔡州本》、《汝州本》、《泉州本》、《卢陵本》、《资州本》、《乌镇本》、《黔江本》、《福清本》等,均是其子孙。其支流既繁,渐远渐失。在明代,翻刻者迭出,其中以上海顾从义、潘允亮刻本最著名,世有“潘本瘦、顾本肥”之说。另外的肃藩刻本亦有名。到了清代,乾隆三十四年,又据宋拓本重辑,刻《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十卷》于内府。为此,后世都奉宋代王著编次摹勒的《淳化阁帖》为祖帖。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