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

比较曹禺的《家》与巴金的《家》。

正确答案: 小说《家》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的主干,作品主要描写了觉慧和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的生活道路,集中批判了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可以说,小说《家》在三四十年代所以能产生积极而巨大的影响,与他的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是分不开的。
从小说《家》和戏剧《家》两书的情节结构比较来看,从巴金的小说《家》到曹禺的《家》,我们可以感觉到,书中所表现的重心明显发生了转移,从小说《家》中以觉慧的反抗为中心转向了以觉新、瑞珏、梅小姐三个人物的关系为主要的发展线索。在曹禺的剧本《家》中,曹禺对他(她)们爱情生活的关注与描写的重点,已经主要不是悲剧性内容的揭示,而是努力开掘与发觉内涵的生命力与美。在对小说《家》的改编中,对于小说中觉慧的描写以及她和许多朋友的进步活动都做了适当的删改,小说中如兵变和学潮等细节的描写在剧本中也是作为背景来处理的,之所以进行如此的改编,曹禺也曾说,他在进行剧本构思时,还是比较注重对自己熟悉的生活和人物的发挥,这除了要考虑戏剧体裁的特点之外,还与他对有些生活的不熟悉有着很大的关系。
小说《家》和剧本《家》对开头的描写也存在着差异。小说《家》的开头是写觉慧和觉民在大街上走着,觉民、瑞珏结婚的场面在小说中也不过用了不到一百个字来描写。而在曹禺改编的剧本《家》中,这短短一段描写,却创作了整个第一幕戏,因为这一描写很容易尖锐地表现。剧本改编所要求的关于觉新、瑞珏和梅小姐之间的矛盾关系在那个晚上,两个陌生的人却要突然成为夫妻,那一刻更能够表现他们三人各自的情感。
从小说《家》和戏剧《家》两本书的人物形象的比较来看,为了改编的需要,曹禺在表达塑造人物形象时,像小说《家》中觉慧的朋友张惠如等人都没有出场,对于其它主要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也发生了也许的不同变化在剧本《家》中,觉新这一人物被改编着给予了更多的理解与同情,是他的形象较之小说《家》中的形象有了更为具体的某种明朗的色彩,瑞珏则是改变者塑造的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她更多充满了“纯真”之气,她成了高家选择长孙媳时所有人心目中最为理想的人选,不管是高家所要求的柔顺的长孙媳妇,还是所要求和得来的亲家,显然,瑞珏都比梅小姐理想梅小姐则是一个性格孤僻,不容易和高家姐妹们相处的有脾气的大小姐,这也是改编者根据剧本需要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改编在对小说《家》的改编中,对觉慧和鸣凤两人的爱情,则是投入更大的激情,主人公鸣凤被塑造成一个聪明可爱,比较早熟的女孩子,从小痛苦的经历使她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晓得什么是压迫,知道前途的无望,而在小说中作为革命青年的觉慧对压迫的感受则不是很明显,直到鸣凤的死给他以及大的刺激,才使得他逐渐成熟起来在改编的剧本《家》中,作者塑造了另一重要形象就是冯乐山,他是现实中一类人的代表,是阴险、伪善的代表。
从小说《家》和戏剧《家》两书的语言对比来看,由于在改编过程中剧本因素的影响,在剧本《家》中,相对小说来说,语言的变化是最大也最为直接的,在改编中全是戏剧化的语言在小说《家》中作者所运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而在剧本《家》中,则是第一人称,对自、人物的心理描写,性格特征全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在小说中用第三人称描写的环境在剧本中成了人物活动的背景由于剧本中的字数要比小说少,语言也需要简练,剧本《家》便有了自己的语言特点一一化繁为简。
总之,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和结构以及语言的对比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改编者并不只是照抄原著中的人物对话,并不是对小说的翻版,它是具有鲜明的戏剧特点,读起来处处动人,看似不忠实于原著,实则细细品位的话是在对原著深刻的理解之上形成的,应该是一部成功的改编艺术作品。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