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饮食文化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中国饮食文化

试论“孔孟食道”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正确答案: 孔孟食道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集中地体现在人们熟知的下面一段话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ì译)而餲(ài爱),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这既是孔子饮食主张的完整表述,也是这位先哲对民族饮食思想的历史性总结。略去斋祭礼俗等因素,我们便过滤出孔子饮食主张的科学体系——孔子食道。这就是:饮食追求美好,加工烹制力求恰到好处,遵时守节,不求过饱,注重卫生,讲究营养,恪守饮食文明。若就原文来说,则可概括为“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其中广为人知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人们把它作为孔子食道的高度概括来理解。
孟子以孔子的言行为规范,可以说是完全承袭并坚定地崇奉着孔子食生活的信念与准则,不仅如此,通过他的理解与实践,更使之深化完整为“食治——食功——食德”鲜明系统化的“孔孟食道”理论。他提出不碌碌无为白吃饭的“食治”原则,这一原则既适用于劳力者也适用于劳心者。所谓“食功”,可以理解为以等值或足当量的劳动(劳心或劳力)成果换来养生之食的过程。“食德”,则是坚持吃正大清白之食和符合礼仪进食的原则。
孔孟食道同时是孔、孟二人对其先优秀饮食文化传统和其时饮食文化优秀成果的总结,它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主体食文化思想观念,而且是其后二千余年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主体思想与观念。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