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文化要略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中国文化要略

简述中国的书院文化。

正确答案: 书院的发展过程。
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些相当于今天的私立大学,是从古代的精舍、精庐、学馆发展而来的,从宋代到清末,历时一千余年,其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都与国子监与太学等有重大区别,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据地方志记载,最早出现的书院是唐开元年间遂宁人张九宗创办的书院,但只是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而不是一个讲学授徒的机构。其后,史书记载的于开元年间设立的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都设在宫中,也不用于讲学,而是整理和校勘国家藏书的场所。直到唐代的中晚期,一些私人建立的书院才开始教授生徒,引发了教育书院的诞生。
教育书院的出现和兴起是在宋代初年。
宋王朝建立以后,初步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是,朝廷的主要精力还用于征服南方仍在割据的地方政权,无暇顾及文化教育问题,官学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后周遗留下来的国子监不过是一个空架子。而散居于草野之中的那些读书人,由于国家的初步统一和安定,又产生了强烈的进身要求,希望通过读书获得功名。书院教育就在这种历史契机下开始兴盛起来。宋朝统治者看到这些民办书院为之解决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培养的人才也有助于维护它的统治,于是从政策和物资两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这就形成我国书院教育的第一个高潮。此时出现了一些大的书院,如石鼓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茅山书院等。但为时不长,北宋的书院就沉寂和冷落下来。其原因是宋王朝把兴办教育的重点逐渐转向官学,一方面是书院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其内政和外交的大量需要,另一方面是北宋的一些名臣如范仲淹、王安石等大力兴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多数读书人看到通过官学才有进身机会,自然不往书院求学,书院教育也就冷落下来。
南宋时,官学腐败,州县学校有名无实,而兴盛起来的理学又需要宣讲的场所。这时,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相继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教学活动,并亲自讲课,指导生徒,各地纷纷效法,蔚然成风,书院有了迅速的发展,数量众多,形成我国书院教育的第二个高潮。当时的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四个书院,因张栻、朱熹、吕祖谦和陆九渊的主持,称为全国最有影响的理学学术中心,被称为“南宋四大书院”。
元朝征服对书院的政策,一是提倡利用,二是加强控制,尽力使书院教育官学化。元朝建立以后,首先由中央征服在燕京设立了太极书院,这是一所官办的书院,与南宋书院的性质已截然不同。及至统一江南以后,许多南宋名儒不愿在元朝政府做官,退居山林讲学。元朝政府也不强其所难,反而给予鼓励和支持,因此,元代书院也比较兴盛,但元朝政府把书院的领导权控制在手里,书院的领导人和管理人员由政府委派,或经政府批准。
明代初年,转而注重官学,提倡科举,书院又一次衰落。明代中叶以后,政治黑暗,科举腐败,以王守仁、湛若水等为代表的儒学名士借书院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发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教育重又兴起,成为书院教育的第三个高潮。这一阶段书院教育的特点,就是学术活动与政治活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其结果是政治活动威胁到封建专制统治,于是书院屡遭禁限。著名的“东林学案”即发生在无锡的“东林书院”。当时书院的主持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以东林书院为中心,“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专权的宦官头子魏忠贤,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听讲,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因而被视为“东林党人”遭到残酷的镇压。苏州的“五人墓”和张溥的《五人墓碑记》记述了苏州东林党人与魏忠贤阉党激烈斗争的历史事实。 
清朝建立之初,怀疑书院为群聚党徒之所,曾极力加以抑制。直到雍正十一年才准许在各省省会设立一所书院,领导人由政府任命,经费由国家拨给,教育为科举做准备,这已完全成为官办书院了。 
书院的教学方式。 
书院的教学内容与历代官学并无太大不同,但因为书院的发达与宋代的理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历代书院都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也可以说,书院和理学是互为表里。其基本教材仍是《四书》、《五经》,辅助教材和参考读物则是理学家们的著作和语录,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程颐的《伊川语录》、朱熹的《朱子语录》、王守仁的《传习录》、湛若水的《心性图说》等。 
教学方法除教师讲授外,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学。各个书院都很重视学生自学。朱熹为此提出了六条读书原则:居敬持志(讲学习态度);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讲学习方法);切己体察,着紧用力(讲领会方法)。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宋明理学分作不同学派,所谓“讲会”,就是不同学派的学术斗争。“讲会”中最著名的就是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这种讲会制度,对促进学术交流和理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书院的组织。 
书院的组织结构,开初比较简单,官学化以后,日渐复杂。以清代大书院为例,设有山长(也称洞主、洞正、主洞、院长、教授等)、副山长、堂长、管干、典谒、经长、学长、引赞、伙夫、门斗等行政和教学管理人员。山长是书院的最高负责人,管理全院事务,聘请海内名儒担任;堂长主管教务;管干负责财务和后勤;典谒负责接待;经长分管习经;学长分管习事(礼、乐、射、御等);引赞负责接引来宾;伙夫负责膳食;门斗负责门卫和夜间巡守。学生在院中分斋学习,斋即今天的教室。各斋的功用不同,有的专供习文,有的专供习武,有的供习艺等。书院的学规明确而又严格。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历代书院大都依此行事,也有增订和补充。清朝康熙年间,贺来汤入主白鹿洞,拟定七条学规,分别是:专心立品、潜心读书、澄心烛理、虚心求益、实心任事、平心论人、公心求学,其中有一些直到今天还有借鉴意义。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