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00034社会学概论

睦霖题库>高等教育法学类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

如何看待人性的善恶?

正确答案: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必须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满足自身各种社会性的需要。不仅如此,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组成人的需要发展的阶梯,一种需要的满足既是另一种需要的基础,又会推动人对更高层次需要的渴望。如果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人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安全需要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不可能得到满足。而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人必然会渴望安全需要。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一个人只要正常存在,就必然会竭力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然而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限制人满足自身需要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生产力因素、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人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受到自然资源多寡的限制。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多少和方式口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他人合作的同时,还与他人竞争。在与别人的激烈竞争中,人可能运用社会法律、道德所不允许的手段击败对手从而获得稀缺资源。一定时期的社会制度、风俗和习惯对人们需要的满足也构成限制。在具体的社会互动中,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运用人们所共同认可的手段,才能使社会互动顺利进行下去。这样,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可能与周围的环境特别是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发生激烈冲突。如果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对人的需要过分压制的话,人可能会绕过甚至破坏它们以便满足自身的需要。
这样看来,人性的问题就不能以简单的善恶标准来评论了,不然就会把人性问题抽象化,不能把握人性问题的实质口马克思主义人学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人性与需要联系起来,从而科学的解决了人性问题。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一一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很明显,马克思认为,人性与社会实践是一致的。人通过社会实践与社会、自然发生联系,改造社会与自然,同时又不断的改造自己。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强调人性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是抽象静止的。人性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条件,人性就有相应的发展水平。社会需要引发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恩格斯根据这个观点,把人的消费对象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从社会结构角度看,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这三大领域既是人的需要的产物,又具有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独特社会功能:经济活动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政治活动满足人际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文化活动赋予人生更高层次的享受。人的需要总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人过分追求某一种需要,必然会导致人性异化并将社会实践引人歧途。马克思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人的需要被全面、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的多样性是统一的,它们共同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之中。基于对人的本性的全新理解,马克思赋予“富有”和“贫困”以全新的涵义。在马克思那里,富有和贫困同国民经济学上的富有和贫困的涵义全然不同。在马克思那里,贫困不是指物质财富的贫乏,而是指需要的单一,富有同样不是指物质财富的富有,而是指需要被全面地、最大程度地满足。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